【創業園地專欄-陳駿憲】你真的準備好創業了嗎?
這二年接觸許多的創業者或是在社群媒體上充斥許多談論著斜槓創業,輕資產創業(通常是加入某傳直銷公司)各種有關創業的討論及創業路上遇到的困難或挑戰相關的串文,到最後都會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 : 你真的準備好創業了?這篇就和大家深入來聊聊這個主題。
前言
這二年接觸許多的創業者或是在社群媒體上充斥許多談論著斜槓創業,輕資產創業(通常是加入某傳直銷公司)各種有關創業的討論及創業路上遇到的困難或挑戰相關的串文,到最後都會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 : 你真的準備好創業了?這篇就和大家深入來聊聊這個主題,在開始之前,筆者想先強調一件事 : 你永遠不可能完全準備好才創業!!這裡的準備和上一個準備說的是二件事!!
一個是指內在心態和自身能力上針對“創業”這件事的準備,另一個是針對創業要做的“項目”這件事的準備。筆者認為針對後者是不可能完全準備好才創業的,因為時代不斷在進步,科技不斷在進化,還有各種跨產業的新商模等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本文首先會討論的重點是“為什麼創業”這個初衷來探討,你準備好踏上創業這條路了嗎?
創業本身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旅程,也是高風險的長跑。近十年來,根據全球創業觀察 GEM的數據,全球新創企業在成立三年內的存活率平均僅約 40%。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創業者會在短期內退出市場。造成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綜觀失敗案例,普遍存在三項不足:心理建設不完整、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市場分析。筆者也將以這三大面向作為主軸,從理論與實務角度探討創業前應做的準備,並透過案例說明每一環節的重要性,協助潛在創業者降低風險、提升存活率。
一、為什麼創業?
這個問題大家的回答千奇百怪,筆者統整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
1.不滿現狀
不想再當員工被壓詐,不想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想每天打卡上下班,過著不自由的人生等等...。
2.挑戰自我
自覺可以脫離原本公司自立門戶,工作存了一筆錢想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店完成夢想,出社會後認識了許多老闆,感覺創業也沒那麼難,我一定也可以等等...。
3.看見商機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發現某個產品很好用但身邊沒人知道,意外發現某項服務,沒有人在做或是認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等等...。
透過以上三點,筆者發現許多創業的開始,就註定的失敗的結局。因為一個創業者每天睡醒就開工的動能,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原因,大都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而創業 ! 創業的為什麼,如果只為了賺錢或是其他很容易找到替代方案的原因,那麼可想而知,一旦遇到困難,放棄一定是最容易的選項。此外,筆者也發現創業者的為什麼,通常也會引發隨之而來的創業盲點。
二、隨之而來的創業盲點
1.只看到收入沒看到支出
這類的創業者通常是看到別人做的成績令人稱羨,或是看見跟一波流行的 項目很多人排隊,手邊有點閒錢,感覺不跟上很可惜。真正投入之後才發現原來後續還有許多隱藏成本沒有計算到,或是自己並沒有必要的關鍵資源,成長期需要更多專業的人事成本等等...。
2.只看到市場多大沒看到競爭者有多少
這部分的創業者和上述有點像,只是看到市場大好,但更多是沒有仔細的做好市場分析評估,對於創業項目的外在環境因素,沒有充份的了解,沒有收集足夠的競爭者資訊,就冒然投入,導致自家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
3.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沒思考公司要前進的方向
這類的創業者,好處是非常務實,通常創業初期會發展的不錯,但發展至中期後,通常會有二個危機,一者是當產品銷售週期走低時,降價求售是最先採取的策略,隨著而來就是現金流減少的壓力。再者是大環境的各種必然因素會一一浮現,如: 通貨澎漲或關稅調整造成成本上漲,隨著時代進步競爭者優化或替代方案的產生等等...,如果創業者沒有長遠的規劃,就像溫水煮青蛙,等反應過來時,通常已無力回天。
4.只顧著說自家產品的優點沒看見市場真正的需求
這也是非常多創業者會有的盲點,尤其是傳統產業!!大多數的情況是因為專注於自家產品或服務的研發,投入許多金錢和時間到產品問世時,才發現市場已悄悄改變,或消費者需求降低,或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要知道市場的需求是瞬息萬變的。
5.只看見金錢成本沒看見其他成本
這類的創業者也非常常見,通常因為資金有限,所以任何決定都是以最低金額優先或是親力親為省錢為主,如此一來,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便會被大大的低估,從而導致許多計畫只要在短時間內沒有成效,或是所需花費超過預算,便不列入考慮,如此一來就限縮了企業發展的路徑。
三、創業盲點最後導致的結果
1.問題一直重覆發生最後心累結束
2.不做市場分析,投入了才發現,賽道上一堆人
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
4.明知道此路不通,但又不甘心,最後騎虎難下
5.路愈走愈窄,直到走不下去為止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算是做好了創業前準備呢?下面筆者針對創業者在心理狀態、專業能力與市場分析三個層面,協助大家完成自我檢視。當你確定自己能夠獨自承受長期壓力與不確定性;並且自身的能力具備轉化想法為行動的持久耐力;而且對目標市場有精準且驗證過的認知;那麼,你就更接近「準備好創業」的狀態了。
一、心理建設 : 承受壓力與持續行動的基礎
創業的現實,夢想與現實的落差,許多人踏入創業,是基於對理想生活的憧憬——自主掌控時間、實現價值、追求財務自由。然而,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指出,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的平均工時高達每週 60~80 小時,遠高於受僱者平均 40 小時的工時。此外,現金流壓力、人才流失、市場變化等挑戰,會不斷考驗創業者的心理韌性。有時心理的壓力來源不一定是賺不到錢,反而是收入增加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和壓力。例如:臺灣某知名甜品品牌創辦人,在品牌爆紅的第一年,每天凌晨 3 點開始製作產品,白天進行行銷與門市管理,晚上還要處理財務。雖然媒體報導讓他看似風光,但實際上第一年幾乎沒有休假,且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健康出現問題。
其次,創業者對失敗的認知與容忍度美國矽谷創業圈流行一句話:「Fail fast, learn faster」(快速失敗,更快學習)。創業過程中,失敗是常態,而非例外。關鍵在於創業者是否能快速從失敗中獲取資訊並調整策略。
創業前應問自己二個問題,如果第一個產品無人問津,能否在情緒低谷中保持冷靜並重新規劃?創業者通常會對自家的產品或服務很有自信,但我們必需假設萬一沒人買單怎麼辦?下一步是什麼?停損點在哪?除了資金有限,時間壓力也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二個問題,在資金緊縮時,能否面對裁員或轉型的艱難決策?創業的過程中,資金問題一直都是許多創業者的致命傷。
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隱藏了許多創業者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例如 :Airbnb 創辦人在早期因無法吸引足夠用戶,曾多次修改商業模式,甚至販售印有麥片盒的周邊商品籌資。若當時過早放棄,便不會有今日市值數百億美元的企業。所以創業者們在開始之前,可以透過上述二個問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俱備面對許多壓力下,還保有解決問題的思維,以及隨機應變的反應,和堅定相信自己不輕言放棄的決心。
此外,長期耐力與自律也是創業者所應俱備很重要的素質,因為創業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線的馬拉松,需要長時間維持高度的專注力與行動力。根據國外商業雜誌的調查,超過 70% 的創業者認為「自律」是比天賦或資金更關鍵的成功因素。自律表現可通過三點來檢視:
1 .固定的工作與檢討時間
2 .系統化追蹤業務與財務指標
3 .持續學習與更新知識
許多創業者是不想上班被別人管而創業,所以常見的情況就是一旦沒人管了,才會知道原來自律比被別人約束還要辛苦,也更難以堅持。因為沒有人會處罰你,沒有人會提醒你,所以若自身不夠自律,冒然創業肯定走不下去。當老闆背後的辛苦只有真正坐上了這個位置才能感受的到。
二、自身能力 : 將想法轉化為可執行計畫的關鍵
這個部分可以分為幾個大方向來說明,首先是“專業技能與行業知識”。近年許多創業者會投入完全沒接觸過的行業,心裡想著反正我花錢請專業人士來做就好了,但忽略了若創業者本身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容易陷入「好點子卻做不出好產品」的困境,或是請來的專業人士不一定有研發能力,加上本身是員工心態,是來上班的,並不是來拼命的。而一個好產品的研發過程是需要投入非常大量的時間和心力的。金錢不一定能買的到“研發能力”,因為“研發過程”需要足夠的熱情和長時間的專注。
所以在創業前創業者本人若沒有足夠的技能與經驗,就勢必要確定核心團隊成員的專業分工,能補足創業者所缺乏的部分。再者是能找到長期在創業項目的領域內有累積了充足的經驗並有取得實際成效的人來當顧問或合作夥伴。例如:Netflix 早期團隊中,創辦人 Reed Hastings 擁有軟體背景,而另一位創辦人 Marc Randolph 則擅長行銷與產品開發,兩人互補的能力讓公司能快速推出線上租片平台並成功轉型為串流服務。
其次是綜合管理能力。在一個新事業的初創時期,創業者往往需要一人身兼數職,例如 : 開發客戶,洽談合作的業務開發能力 ; 行銷活動企劃,廣告投放的行銷推廣能力 ; 現金流控管,成本分析的財務規劃能力 ; 招募人才,育才留才的人事管理力等等...。當然如果資金充足也可以找各領域的專業入士,只是如果創業者本身能在這些創業需要的能力都有基本的認知的話,至少在求才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才有識才的能力,更容易找到適合的人才。
若缺乏其中任一環節的能力,企業容易在資源分配或決策上出現漏洞。這也是為何許多成功創業者在創業前會先找到互補型的夥伴合作,以避免未來不一定能找到有能力的人才。
最後是學習與適應能力。在變動快速的市場中,持續學習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許多創業者最常見的就是以自身的過去經驗或是週邊親朋好友的過去經驗,來面對現今社會新創環境的挑戰,忽略了在2025年的現在,每天的資訊量,產業技術更新速度,都已是五年前的好幾倍在成長。過去的經驗無法完全套用在現代社會。例如,社群媒體演算法一直在改變、人工智慧技術普及、消費者行為轉變等,若創業者無法快速適應,將很快被市場淘汰。根據 LinkedIn 的《2024 全球工作趨勢報告》,具備跨領域學習與技能轉換能力的創業者,其事業存活率高出同行平均 35%。
三、市場分析 : 判斷機會與避開陷阱的前置調查
決定要開始一個創業前,不論是產品或是服務,明確的市場定位是一個成功的產品或服務必要的條件。創業者可以透過以下三點清楚定義之:
1.目標客群
2.解決的痛點
3.差異化優勢
市場上誰會為您的產品或服務買單?從地區,年齡層,身份別,生活作息等等...,確定您真的清楚您的客戶是誰?為什麼這些人會購買?您的商品或服務解決了什麼困擾著他們的問題?目前市場上他們的選擇有哪些?為什麼他們一定會選擇您的商品或服務?您的優勢是什麼?光這三點要完整說明就可以延伸另一篇文章,所以筆者在此不過於著墨。例如:日本無印良品(MUJI)以「無品牌」為品牌定位,強調簡約與生活品質,成功與其他家具、生活用品品牌區隔,吸引追求簡單生活的消費族群。在開店的地理位置的選擇上,也會做全盤的地區消費力分析和消費者行為作息研究。
其次,對於市場競爭者及區域環境評估,創業者也需要清楚了解,在開始前所在的地區同類型的商品和服務,也就是“直接競爭者”有多少?相對的地理位置?存在時間,經營情況,處於成長期或衰退期等等...,相關的資訊愈詳細愈好。此外,您的目標客群是否有替代方案可選擇?即“間接競爭者”,如餐飲業,同一個地區就存在非常多的間接競爭者,消費者可選擇的替代方案就非常多元,所以就算開在人口眾多的住宅區,也不一定能成功瓜分足夠的市場份額。
另外,還有許多潛在新進者與市場威脅,不一定是當下可以發現,但透過專業分析便會發現。例如 : 南港軟體園區新的百貨商場落成後,所造成的消費者飲食選擇以及習慣改變,都會對週邊商家造成一定的衝擊。而這點肯定是在幾年前就可以調整得知的必然情況,但多數的創業者都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等到看見銷售數字下降了,才會有危機感。
如果您的創業團隊成員有行銷方面的專業,還可以運用許多工具來協助您製作更多創業前的資訊分析,如 : SWOT 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或五力分析,商模分析表等等...,來判斷該項目市場進入門檻與競爭強度。
另外,針對手機應用軟體開發或專業服務工具開發,“市場需求驗證”便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筆者常見許多這方面的創業者失敗原因在於「假設市場需要」,而非實際驗證市場需求。以下三點是常見的市場需求驗證方式:
1.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測試
2.小規模試營運
3.問卷與訪談收集反饋
這部分我想不需筆者多作說明,網路上非常多案例,在此簡單舉例 :Dropbox 在正式開發產品前,只製作了一支示範影片介紹概念,就成功吸引了數萬名潛在用戶註冊,成功驗證了市場需求後才投入全面開發。
以上創業者可以先做好的創業前準備 : 心理建設、自身能力與市場分析並非獨立存在,三者之間的互動與平衡是會互相影響及互補的。若心理建設不足,就會導致創業者在面對市場競爭時容易過早放棄,即使能力與分析再好也無法長期執行,創業要能堅持下去其中最需要的是心態。若能力不足,則會導致即便有明確市場定位,也可能因執行不力而錯失機會或被競爭對手搶走市場。
若是市場分析不足,則即使創業者能力強、心態穩,也可能因資訊不足造成經營方向錯誤而浪費資源在不對的地方。
結語
創業前的準備,不只是寫一份商業計畫書,也不是準備好一筆資金,更不是只學習了某一項專業技術就好,而是要先在上述三個大方向,心理狀態、專業能力與市場分析三個層面完成自我檢視。當您確定自己能夠獨自承受長期資金不足的壓力與市場不確定性的變動中,還能堅持下去;當您具備轉化腦中的想法化為實際行動的核心能力;當您對目標市場有精準判斷且通過市場驗證的認知;當您具備了以上三點,那麼您就更接近「準備好創業了」的狀態。
我想創業從來沒有最佳時機,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現代,也不太可能做好了完全充份的準備才開始,但創業者可以先把自己的狀態準備好,在面對創業路上各種無法預測的挑戰時,不論選擇什麼創業項目都能游刃有餘,不會輕易被打敗。祝福各位讀者在創業路上莫忘初衷,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