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新興領域/2025.07焦點】2025年進入百鏡大戰 AI眼鏡挑戰成為次世代智慧終端裝置

邱昰芳 |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資深分析師
點閱次數:777

2023年Meta與雷朋眼鏡Ray-Ban合作推出AI眼鏡Ray-Ban Meta一炮而紅,2024年銷售規模突破百萬台水準,使得「AI眼鏡」被視為是繼智慧手機之後,挑戰成為次世代智慧終端裝置的熱門產品。2025年以來,隨著Meta持續強化AI眼鏡領域的布局、Google在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宣布重返智慧眼鏡領域,計畫與三星、知名眼鏡品牌、中國新創業者展開多項合作,加上華為、小米及多家中國新創業者陸續與傳統眼鏡品牌合作,推出多款AI眼鏡搶市,引領AI眼鏡進入百鏡大戰,為沉寂已久的穿戴裝置市場帶來新一波亮點,成為市場高度關注。

 

2023年Meta與雷朋眼鏡Ray-Ban合作推出AI眼鏡Ray-Ban Meta一炮而紅,2024年銷售規模突破百萬台水準,使得「AI眼鏡」被視為是繼智慧手機之後,挑戰成為次世代智慧終端裝置的熱門產品。2025年以來,隨著Meta持續強化AI眼鏡領域的布局、Google在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宣布重返智慧眼鏡領域,計畫與三星、知名眼鏡品牌、中國新創業者展開多項合作,加上華為、小米及多家中國新創業者陸續與傳統眼鏡品牌合作,推出多款AI眼鏡搶市,引領AI眼鏡進入百鏡大戰,為沉寂已久的穿戴裝置市場帶來新一波亮點,成為市場高度關注。


AI眼鏡—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的智慧穿戴裝置

受惠於生成式AI興起,AI眼鏡應運而生,根據艾瑞資訊的定義,AI智慧眼鏡係指融合AI技術的輕量化智慧穿戴裝置,以傳統眼鏡型態為基礎,透過結合無線通訊、感測器、鏡頭、語音及AI演算法,實現環境感知、資訊處理與即時互動,並配備獨立作業系統,為用戶提供音頻、拍攝生活記錄、AI助手等多項功能,將傳統眼鏡升級為新一代的智慧終端裝置。

相較於AR眼鏡、VR裝置及XR裝置(詳見表一),AI眼鏡以輕量化、結合AI技術建構差異化的優勢,爭取市場認同。AI眼鏡與AR眼鏡在設備型態相近,均以眼鏡造型為主,而VR裝置多為沉浸式頭戴裝置或主機外接,XR裝置則以專業頭盔為主要的產品型態。AI眼鏡主要尋求輕量化、低功耗的設計,以滿足日常的應用場景需求;AR眼鏡則仰賴透明顯示螢幕與高亮度特性,以實現虛擬資訊的疊加;VR裝置則需要高性能處理器與高分辨率顯示螢幕以實現完全沉浸式的體驗;XR裝置則兼具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的場景需求。

 

 

就AI眼鏡而言,可依具有無鏡頭、顯示器分為四大類,若觀察CES 2025展出的AI眼鏡,以搭載鏡頭、無顯示螢幕的產品最多(詳見表二),包括Loomos、RayNeo V3、Looktech、Solos Air Go V等,產品訴求、定位與Ray-Ban Meta相近,強調拍照與AI功能,亦可利用AI分析畫面資訊;缺點則為資訊僅能以語音呈現、電池續航力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未搭載鏡頭、有顯示螢幕的AI眼鏡則為Even G1、Halliday、Captify,資訊以顯示於螢幕為主,此類產品因不需要處理影像資訊,普遍較為省電,但犧牲拍照、錄影等功能,用戶無法基於畫面向AI提問。至於Rokid Glasses、RayNeo X3 Pro則同時搭載鏡頭、顯示螢幕,藉以滿足用戶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對於產品開發而言,基於功耗、重量等限制,廠商在硬體規格的選擇上必須在鏡頭與顯示螢幕做出取捨,然而未來隨著各項零組件的技術、性能不斷進步之下,廠商在外觀設計可吸引消費者目光的前提下,整合鏡頭、顯示螢幕、麥克風等各項硬體規格的產品數量將逐步增加。

 

 

現階段AI眼鏡主要透過語音對話、簡單觸控等互動方式,實現智慧問答、導航、翻譯等功能。配備鏡頭的AI眼鏡則能進一步實現拍照、攝影等功能,隨著逐步整合顯示技術,AI眼鏡與AR眼鏡之間的界限漸趨模糊,未來將朝向融合成為具備拍照、錄影、耳機、AI功能與顯示螢幕的全方位AI眼鏡,讓AI眼鏡可透過視覺輸入更多資訊,融合擴增實境、智慧互動等多模態技術,滿足用戶多元應用情境需求,更能讓用戶在視野內看到虛擬資訊,挑戰成為次世代個人智慧裝置。


生成式AI技術興起—AI眼鏡成為智慧眼鏡的亮點產品

回顧過去十年來智慧眼鏡的發展,2013年Google所推出的Google glass雖具輕量化優勢,但因外型未被市場接受,銷售規模相對有限;2016年、2018年微軟HoloLens與Magic Leap One實現空間定位功能,但外觀與重量接近VR眼鏡,僅以企業端應用為主,陸廠則選擇推出重量100克以下的AR眼鏡,定位於消費級顯示應用,將手機、電腦、遊戲機等畫面延伸至AR眼鏡。在眾多廠商發展AR眼鏡的應用過程中,銷售量最高者為延伸螢幕應用類型的AR眼鏡,然而年出貨規模仍低於50萬台,市場需求未能有效打開。

有鑑於產品發展面臨技術瓶頸、應用生態未見成熟、用戶隱私問題仍待解決等阻礙,使得廠商重新思考產品發展策略,著重技術研發與產品優化,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與用戶需求進行客製化的開發。2023年以來,隨著光學顯示技術持續進步、5G行動通訊漸趨普及,生成式AI技術的興起,各家業者競相投入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開發,隨著智慧眼鏡陸續搭載各類大型語言模型(LLM)(詳見表三),徹底改變智慧眼鏡的功能走向,讓其能更理解用戶複雜、模糊的語音指令,並結合圖像辨識、手勢識別、眼球追蹤等技術,實現多模態互動模式,有效拓展應用場景,讓AI眼鏡得以有效應用於生活、商務辦公、教育培訓、醫療健康等多元場景,2023年9月Meta與與雷朋(Ray-Ban)合作開發的AI眼鏡Ray-Ban Meta,成功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累計銷售量突破百萬台,引領AI眼鏡市場進入「百鏡齊發」的格局,吸引各家廠商積極搶進,成為智慧穿戴裝置中的亮點產品。

 

 

 

主要參與者—互聯網平台、智能穿戴新創、手機品牌、眼鏡業者

就全球AI眼鏡市場而言,Meta無疑是市場領導者,透過與雷朋眼鏡(Ray-Ban)的合作,憑藉雷朋眼鏡在產品時尚設計與品牌知名度的優勢,搭配Meta在智能穿戴裝置的發展經驗與技術研發能力,成功獲得消費者的認同,銷售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引領AI眼鏡市場需求增溫的重要先驅者。在看好AI眼鏡有望挑戰成為次世代智能穿戴裝置的主流之下,包括互聯網平台業者、智能穿戴新創、手機/消費性電子品牌廠商及傳統眼鏡/鏡片廠商均陸續投入AI眼鏡市場的拓展(詳見表四)。

在互聯網平台業者而言,包括Meta、Google、百度(Baidu)、字節跳動(ByteDance)、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等主要憑藉自身在硬體生態系、自研大型語言模型等優勢,積極投入AI眼鏡產品的開發,其中Meta暫居市場領先地位,2025年進一步推出新款Oakley Meta Glasses,並向計畫投資雷朋眼鏡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 35億美元,取得3%股權,進一步深化與其在AI眼鏡領域的合作,鞏固市場領先地位;百度亦於2024年11月發表小度AI眼鏡,預計2025年上市銷售,爭取AI眼鏡市場商機;字節跳動(ByteDance)則計畫憑藉火山引擎的豆包大模型,結合PICO VR與AI 硬體的技術,投入AI眼鏡的開發。

除此之外,發展智能穿戴相關產品與技術的中國新創業者亦是此波投入AI眼鏡開發的重要參與者,其中杭州靈伴科技(Rokid)、雷鳥創新、北京太若科技(XREAL)、影目科技(INMO)、閃極科技(loomos)、杭州李未可(LAWK)、深圳逸文科技(Even Realities)、北京蜂巢科技(界環)等陸廠2024年起均已陸續推出AI眼鏡,積極搶攻中國AI眼鏡市場,企圖挑戰Meta的領先地位。就杭州靈伴科技(Rokid)而言,成立於2014年,早期專注人機互動技術,2018年推出首款AR眼鏡進軍智慧眼鏡市場,2024年11月與暴龍眼鏡合作推出首款AI眼鏡Rokid Glasses,搭載阿里巴巴的多模態通義千問大模型,支援辨識影像物體或文字,透過語音輸入進行問答,截至2025年2月訂貨量超越20萬台,而雷鳥創新則為中國智能硬體品牌,陸續於2023年1月、2025年1月推出雷鳥X2、V3 AI眼鏡,在拍照、續航力等方面表現出色,在中國AI拍攝眼鏡領域居於主導地位。影目科技(INMO)則成立於2020年,發展初期透過與EPSON的合作開發,推出第一代智慧眼鏡INMO X,2024年成功將AR眼鏡與AI功能進行串接,推出Air 3 AI眼鏡,採用 自研的IMAR光引擎與光波導技術,搭配Micro OLED面板,在顯示螢幕與感測性能上相對優異。至於閃極科技(loomos)成立於2019年底,由無人機龍頭大廠大疆與魅族共同成立,2024年12月與LOHO眼鏡合作,推出首款AI眼鏡,名為AI拍拍鏡/loomos AI眼鏡,導入文心一言、通義千問、字節豆包等多款AI模型,銷售表現備受期待。

另一方面,華為、小米、Apple、Samsung、OPPO、VIVO、魅族、傳音、華碩及宏達電等手機/消費性電子品牌在AI眼鏡的發展亦未缺席,其中華為早在2024年5月就已推出AI眼鏡-華為智能眼鏡2太陽鏡,透過導入華為自研的盤谷AI大模型與鴻蒙作業系統,提供會議即時轉錄、微信資訊播報及健康監測等功能,在中國高階AI音頻眼鏡市場具有絕對的領導地位。繼華為之後,小米亦積極投入AI眼鏡的開發,2025年6月正式推出首款AI眼鏡,作為小米生態圈智能穿戴的新入口,採用高通驍龍AR1雙晶片架構、Wi-Fi 6及藍芽5.4連接方案,有效提升運算能力、續航力與場景適應性,防水等級達到IP54,並透過中文語意理解及澎湃作業系統等AI能力,提供辦公錄音轉文字、卡路里辨識等場景,爭取消費者認同。

除此之外,Apple、Samsung亦陸續宣示將投入AI眼鏡的開發,其中Apple 2025年4月起將旗下MR裝置Apple Vision Pro正式導入Apple Intelligence,透過書寫類型App可透過ChatGPT優化文字語氣、檢查文法,以文字生成Genmoji插入訊息或作為貼圖使用,辨識信件內容並以AI生成回覆草稿,以自然語言方式挑選照片、影片,剪輯成有敘事結構的影片,並計畫於2026年底推出內建鏡頭與麥克風,結合蘋果 AI 系統進行視覺查詢,並支援拍照、錄影、通話、音樂播放以及導航等多項功能之AI眼鏡。而三星於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 2025)首度公開展示延展實境(XR)裝置「Android XR Project Moohan」,結合Android XR和Gemini 優勢,讓其可透過語音操作介面,藉由語音在Google地圖中移動到指定位置,並能以自然對話和AI助理問答,也可與鏡頭拍攝畫面互動,以手勢辨識執行圈選搜尋功能,現階段雖為XR裝置,未來計畫推出眼鏡版,搶進AI眼鏡市場。

至於在傳統眼鏡/鏡片業者方面,包括雷朋眼鏡(Ray-Ban)、博士眼鏡、寶島眼鏡、暴龍眼鏡、明月鏡片、LOHO眼鏡等業者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提供實體銷售通路、驗光服務與人體工學產品設計的支援,共同推出AI眼鏡產品,其中博士眼鏡陸續與雷鳥創新、魅族、北京太若科技(XREAL)、北京蜂巢科技(界環)、李未可、華為等多個品牌廠商達成戰略合作;而暴龍眼鏡則與杭州靈伴科技(Rokid)合作推出Rokid Glasses;寶島眼鏡則與北京蜂巢科技推出界環AI音頻眼鏡;LOHO鏡片則與閃極科技共同推出AI拍拍鏡。

 


2025年群雄並起,AI眼鏡市場出貨規模迅速增溫

隨著Ray-Ban Meta AI眼鏡銷售規模持續成長,加上華為、杭州靈伴科技(Rokid)、雷鳥創新、影目科技(INMO)、閃極科技(loomos)、杭州李未可(LAWK)、北京蜂巢科技(界環)等中國廠商陸續搶進AI眼鏡領域,推出多款AI音頻眼鏡、AI拍攝眼鏡等產品,帶動全球AI眼鏡出貨規模漸趨放大,根據WellsennXR的調查,2024年全球AI眼鏡銷售量達152萬台,市場規模約35.1億美元,其中Ray-Ban Meta 2024年出貨量就已超越百萬台,成為推升整體銷量成長的主要來源。進入到2025年,受惠於華為、百度及中國智能穿戴裝置新創持續推出多款AI眼鏡,加上小米、傳音等智慧手機品牌廠商陸續投入AI眼鏡領域的發展,在多款AI眼鏡陸續上市之下,有助於刺激新一波AI眼鏡的銷售熱潮,估計2025年全球AI眼鏡銷售量可望成長至350萬台,年增率高達230%,預計2030年銷售規模上看9,000萬台。

 

 

 

2025年隨著國內外廠商積極搶進、Google宣示重返智慧眼鏡市場,進入百鏡大戰之際,AI眼鏡未來需逐步優化功能,才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其中多數Ray-Ban Meta用戶提到希望增加的功能包括橫向拍攝、提供電池續航力、增加顯示功能,部分用戶亦希望強化防水等級,現階段Ray-Ban Meta的防水、防塵等級為IEC 60529標準的IPX4,小米所發表的AI眼鏡防水等級則提升至IP54,相較於iPhone 12後產品防水皆具IP68等級,AI眼鏡防水防塵等級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現階段中國廠商持續針對橫向拍攝、續航力、顯示功能進行優化,並計畫於2025年推出AI眼鏡,Google亦於2024年底展示AI眼鏡Project Astra,同時以Android XR OS做VR/MR眼鏡、AI眼鏡、AR眼鏡共同的作業系統,未來AI眼鏡搭載Android XR OS將能使用Google商店上的App,亦有助於帶動AI眼鏡的進一步發展。在市場競爭的格局上,儘管Meta已投入大量資源研發AI眼鏡持續深化與雷朋眼鏡集團的合作,但在AI眼鏡的生態系、通路、作業系統等方面,Meta仍未能建立牢固的進入障礙,未來在AI眼鏡領域將面臨華為、小米等陸系業者的強力挑戰。


硬體技術、殺手級應用與隱私安全-AI眼鏡能否普及的重要關鍵

AI眼鏡逐步由概念走向商業化,爭取消費者的青睞,然而目前仍面臨硬體技術、隱私安全以及缺乏殺手級應用等挑戰,在硬體技術層面,現階段光波導方案仍面臨透光率低、量產成本高,BirdBath光學架構則在亮度均勻度與色彩準確性存在缺陷,難以滿足工業、醫療等應用場景的需求。除此之外,AI眼鏡朝向輕量化發展,亦需突破光機模組相關技術的瓶頸。另一方面,AI眼鏡在產品的設計上持續在電池續航力、重量與產品性能間做出取捨,現有的AI眼鏡在重度使用時需頻繁充電,若採用雙晶片方案雖可分工降低功耗,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現階段多數AI眼鏡所用晶片仍面臨網路連接、影像處理性能不足的問題,加上AI演算法與硬體融合度不足,亦影響AI相關功能的體驗。

就產品應用層面而言,現階段消費者購買AI眼鏡仍停留在對於新興科技嘗鮮的態度,相對缺乏殺手級應用,不論在拍攝、通話、健康監測等基礎體驗上仍有進一步化的空間,除此之外,在AI功能的發展上仍屬初期,多聚焦在語音助手、翻譯、導航、即時問答的初期應用服務,仍難有效應用於工業維修、醫療、教育等專業層面,在軟硬體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穩定的內容及完整的生態系之下,短期嘗鮮需求難以有效轉化為長期使用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Google 發展智慧眼鏡Google Glasses的過程中,曾因隱私問題備受爭議,主要原因是其在未經他人同意下,可錄影或拍照,並可能進行臉部辨識,引發對個人隱私的侵犯擔憂。有鑑於生成式AI的興起,歐盟針對個人隱私保護陸續實施《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歐盟人工智慧法案》(EU AI Act) ,AI眼鏡在結合智慧眼鏡與AI功能、進入大規模使用的階段下,如何確保用戶數據不被外洩、避免用戶數據被濫用,保障用戶個人隱私安全,所面臨的挑戰更甚以往,國內外廠商在積極投入發展AI眼鏡各項應用與硬體效能的過程中,能否建立有效的機制,確保資訊安全,將成為未來AI眼鏡能否普及的重要關鍵因素。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