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新興領域/2022.2焦點】疫常時代下的健身科技走勢與觀察

楊孟芯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助理研究員
點閱次數:2,857

進入2022年,疫情的後續衝擊效應猶存,但和去年不同的地方是,隨著疫苗接種率提升以及病毒致死率的削弱,網路訓練或是虛擬運動不再是消費者首選。本篇將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每年所做的定期調查,帶領讀者瞭解2022年的運動趨勢走向。

瘟疫始終未見盡頭,數位轉型儼然已成為運動科技的必然,與此同時也衝擊了實體健身房的運行。運動市場的演化是現在進行式,數位和虛擬科技的結合也顯然成為創投的投資寵兒。

根據Crunchbase 統計,2020年運動科技的全年投資金額高達14億美元,2021年截至八月底為止,投資金額則超過七億美元。兩年與疫共存的日子過去,無論是業者或是消費者,對於運動科技有了不同的期待和使用習慣,例如透過裝置或者數據來精進表現、避免運動傷害的風險,因此不再如同以往,單純透過時間、速度等指標來進行訓練,而是透過多重指標數據來觀測訓練的負荷,更精準地拿捏及掌握訓練策略。

一、2022年全球20大健身趨勢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顯示,今年趨勢調查回卷共4,546份,回卷數較去年增加,受訪者遍布世界各國,其中女性占比六成、男性占比四成,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擁有10年以上的運動科技產業經驗,其中約20%的受訪者為全職或兼職的健身教練,年齡層則主要分布在22至44歲(約25%~35%),將近三成受訪者自行執業。在趨勢調查結果方面,2022年全球20大健身趨勢如下所示:

從上圖可看出,前十名分別為穿戴式裝置、家庭健身房、戶外運動、負重力量訓練、減重運動、私人教練、高強度間歇訓練、徒手運動、線上直播即隨選課程和健康/保健教練。和2021年相比,去年的第一名為線上訓練,但今年線上直播、隨選運動課程下滑至第九名,第一名的穿戴式裝置在去年是第二名,但2019年以及2020年都曾蟬聯冠軍寶座。家庭健身房、戶外運動進入前三名,去年則是第四名,但於2019至2020年的排序都在10名以外,也顯示疫情確實影響了人們的運動方式。此外,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在2014年曾位居第一名,但近年持續下滑:2021年掉至第五名,今年則是第七名。團體訓練也從先前的第三名,落到今年的第二十名。以下將分述前十大趨勢:

1.穿戴式裝置

穿戴式裝置自從2016年問世之後,除了2018年和2021年之外(分別為第三和第二名)始終位居冠軍寶座。穿戴式裝置包括健身活動的追蹤裝置、智慧手錶、心律監測裝置、GPS追蹤裝置等,相關品牌包括Polar®、Fitbit®、Wyze®、Whoop®、 Samsung®、Jawbone®、Misfit®、 Garmin®、 Coros®、Apple等,這些裝置可以用於計步、追蹤心律、體溫、燃燒熱量、久坐或睡眠時間等,這些裝置剛推出時可能有準確性的問題,但隨著時間過去,產品已臻成熟,產業價值上看千億美元,在後疫情時代下,對於身體數據的偵測也愈加重視,例如血壓、血氧濃度、體溫、呼吸率、心電圖等。

2.家庭健身房

因應疫情,家庭健身房會持續成為健身主要應用場景,人們偏好遠離群聚、在家運用器材設備或是參與線上課程來進行健身,消費者也可以自行選擇使用簡單的設備或是價格高昂的跑步機、飛輪。家庭健身房為首次入榜前三名,顯示疫情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習慣與觀感,家庭健身正在普及化。因此器材製造商應重新考慮定價策略以吸引更多客群。

3.戶外運動

COVID-19同時也讓戶外活動如騎車、健行等增加不少。其他戶外運動還包括小團體單日健走,參與者通常會在地方公園、健行地點或是腳踏車小徑集合後團體行動。以2021年而言,戶外運動的排名為第四名,這項趨勢在過去十年都是落在排行12至25之間,而今卻攀升至第四名,顯示疫情確實改變了消費者的運動習慣。

4.負重力量訓練

負重力量訓練意指使用重訓器材,例如槓鈴、壺鈴、啞鈴、藥球等,通常私人教練會循序漸進的增加阻力。這項運動雖然在去年一度下滑至第八名,但今年又再度回升成為今年重要趨勢之一。

5.減重運動

根據觀察,疫情期間的自我隔離讓許多人因而增重,因此減重運動成為下一步回歸生活的重要起手式。減重搭配飲食控管為現代人所重視的觀念,儘管減重運動過去幾年排名都落在16~20之間,甚至在去年僅排名16名,今年卻成為前五名的重大趨勢,顯示減重的需求和必要性也正被正視中。

6.私人教練

由於私人教練課程也逐漸線上化,無論是從健身房、家中或是工作地點皆可進行,因此正逐漸成為主流,排名也從去年的第十名攀升至第六名。私人教練課程包括體態檢測,或者針對個人目標需求,進行一對一的加強訓練及調整。私人教練課程一直是熱門健身趨勢,如今也更加熱門。

7.高強度間歇訓練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通常指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的爆發運動搭配短暫的休息時間,目前也發展出多樣化的型態和內容。儘管不少健身專家都警告此類型的運動在無人指導下,有可能造成運動傷害,但由於能在短期內達成明顯成效,仍然是風靡全球的運動選項。在2013年前都不曾入圍前20名,但在2014年和2018年都曾是第一名的趨勢,之後也始終沒有掉出前五名。然而今年卻下滑至第七名。

8.徒手訓練

徒手訓練於2013年首次上榜(當時為第三名),2013年以前徒手訓練仍然不普及,只有在健身房較為常見。這幾年來則始終未掉出十名之內。此類型運動也是重量訓練的一種,主要是利用自身體重作為負荷,無須使用太多器具,因此隨時隨地皆可進行,對於鍛練肌耐力也有一定幫助。

9.線上直播即隨選課程

線上虛擬訓練是2019年首次加入調查,當年排行為第三名,但隔年卻下滑至26名,2021年將「虛擬」的涵義拿掉,限指線上訓練,排名則回升至第一名。今年線上訓練也再度重新定義,泛指各種線上隨選課程,主要也是受到疫情影響,實體健身房紛紛關閉,各種創新的線上隨選課程隨之出現,主要採用數位串流科技的技術。線上課程不但能全年24小時隨時上課,也可以採預錄的方式進行,但為了提升留客率,業者也需要祭出各種策略手段。

10.健康/保健教練

保健教練自從2010年起就入圍前20大重要趨勢,近幾年來排名幾乎在11~18名左右。這項趨勢將行為科學和健康生活相互整合,教練會採用一對一,或者小團體的形式提供協助,並設立目標、引導、給予支持鼓勵。健康/保健教練需要專注在客戶的價值觀、需求、願景等,視情況採用不同的行為干預策略來協助客戶達成短期/長期的目標。

二、2022年值得留意的五家新創

上述ACSM列出了健身科技的主要走勢,在運動科技方面,值得留意其發展的新創又有哪些?各家可能都有自己心中的潛力名單,奧地利的StartUs Insights則是運用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的資料分析,從全球1,677家運動科技挑出了五家名單,這幾家新創都還是成立兩年內的種子階段,以下進行介紹:

1.MyPitch

MyPitch為2021年剛成立的比利時新創,主要使用智慧型相機來追蹤球員動態,再搭配智慧型手機上的App來進行數據分析。以這種方式,可以從球員的各種面向來進行成效分析,相較於傳統只能以進球數、助攻數目這種數字來推斷其表現,數據分析可以更全面的看出球員的素質和優缺點,也能讓球員每天持續追蹤以及精進個人表現。除此之外,App的數據也可以讓使用者和其他球員進行比較,進行每日挑戰以增強實力。MyPitch目前剛完成種子輪募資。

2.Dynasty Esports

Dynasty Esports成立於2020年,為新加坡新創,主要經營電競入口管理平台(EPM)。和其他平台不同的地方是,Dynasty Esports並非只提供單一遊戲競賽的串流或者市場平台,而是一個綜合型的一站式遊戲與電競入口網站(例如Twitch、Battlefy、Discord、Steam),針對使用者經驗進行優化,提升高品質玩家的留客率。另外,Dynasty Esports也確保遊戲內的商品購買或商務交易能安全進行,以便後續能有效的管理遊戲內錦標賽或是聯盟賽事的活動與交易。

3.Passosync

印度新創Passosyncy則是針對板球球員提供穿戴式感測器,主要是使用三顆感測器來捕捉即時動態數據,例如動作、速度、整體表現等,這也讓球員和教練無須再使用昂貴的電腦模擬系統測試,就可以持續偵測其表現並避免運動傷害的風險。這種不受地點所侷限的解決方案,讓球員能隨時隨地針對個人表現進行偵測和控管,對於提升球員表現而言也是很關鍵的技術與工具。

4.Clutch

2021年剛成立的Clutch為丹麥新創主要是針對所有需要使用球拍的運動項目,提供虛擬教練。此項技術是以人工智慧為基礎,針對球員在球場上的移動來進行影像分析。Clutch主要也是透過手機App來提供所分析的數據資料,與此同時,App也提供編輯工具,可以自行標註每場賽事需要注意的段落,也可以透過App當中的儀表板觀看球員各種指標的表現與變化。如此一來,就不再需要一位影片分析師來人工操作。除了訓練工具之外,Clutch也研發了社交平台,讓球員、教練或是粉絲可以進行交流。

5.Neurolytixs

加拿大的新創Neurolytixs於2020年成立,主要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為年輕的運動員進行腦震盪診斷,會在賽季前收集球員血液樣本,如果懷疑可能出現腦震盪的情形,會於72小時內再次抽血並進行比較。Neurolytixs主要是透過質譜儀來測量血液中血漿和代謝物來進行比較,再採用AI來診斷是否出現輕微的創傷性腦損傷(Mtbi),如此一來,就可以即時讓球員下場休息,以避免急性傷害發生,對於腦震盪的復原也有所幫助。傳統診斷方式是仰賴實體、認知或是行為上的醫療來判定,Neurolytixs的方式可以降低誤判機率或是人為操作的可能性,也能即時判讀出腦震盪的發生。目前該新創於2020年底剛完成種子輪募資。

三、小結

從今年所預測的趨勢以及所看好的新創可看出,穿戴式裝置將持續引領運動健身產業的潮流,科技驅動、數據分析也是未來運動科技不可或缺的一環。ACSM的調查報告則指出,如果細分世界各國的趨勢排名,穿戴式裝置都在20名以內,惟獨中國除外,仍然以減重和健康飲食為主要趨勢。疫情推升了健康意識,消費者對於健康和保健有更多想法與選擇,因此健康與健身專業教練、家庭健身房的發展仍然會是短期內的重要指標,與病毒共存的時代下,預料在家透過穿戴式裝置追蹤體能狀態、透過家庭健身器材維持體態會成為新常態。值得思考的是,對於健身狂熱者而言,實體健身房還有沒有回歸的必要性?隨著家庭健身器材需求激增,售價也隨之飆高,另一群消費者轉而專注於戶外活動或者成本較低的負重力量訓練。整體而言,儘管疫情的發展和運動科技的整體走勢密不可分,但如何從中組合出商機、注入科技元素仍然是不變的方針。

 

參考資料:

1.Kercher, V. M. (n.d.). 2022 fitness trends from around the globe :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LWW. Retrieved February 18, 2022, from https://journals.lww.com/acsm-healthfitness/Fulltext/2022/01000/2022_Fitness_Trends_from_Around_the_Globe.7.aspx 

2.Thompson, W. R. (n.d.).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22 :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LWW. Retrieved February 18, 2022, from https://journals.lww.com/acsm-healthfitness/Fulltext/2022/01000/Worldwide_Survey_of_Fitness_Trends_for_2022.6.aspx?context=FeaturedArticles&collectionId=1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