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股權投資亮點觀測系列】FINDIT告訴你"高退場率Smart Money"都在投資哪些領域?

黃敬翔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
點閱次數:652

創業投資透過投資未上市之企業,追求超越市場的報酬,創業投資公司下的普通合夥人、經理人,通常會專精於特定領域、特定地區或是特定的科技範疇,因此其所投資之企業,也有較高的機率在未來發光發熱。據此,本文FINDIT研究團隊將透過統計出場率較高的投資機構,以及他所投資的新創企業,觀察其領域分布、領域趨勢以及亮點個案等,希望藉此推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亦常稱為風險投資)透過投資未上市之企業,以挹注資金獲取該企業的股票,在該企業未來上市或被併購時,獲利出場。然而既然是投資,自然伴隨著風險,因新創企業的失敗率較高,許多投入投資標的的資金,很有可能在未來是血本無歸,因此創業投資公司下的普通合伙人、經理人,通常會專精於特定領域、特定地區或是特定的科技範疇,也通常具備相關領域的技術背景,以追求精準判斷一家企業的未來發展可能性。

而判斷一家創投的績效如何,出場率就是一個最直接簡單的指標,雖然並非出場皆有獲利,但唯有出場才有機會帶來正報酬,我們也可以很明顯地從各種資料庫與研究報告中,發現許多知名的創投,都具備較高的出場率,這也不難可以反向推論,這些高退場率的創投,旗下的普通合伙人、經理人,想必具備著較為精準的眼光、對未來的預測能力等,因此它們目前所投資的企業,也有較高的機率在未來發光發熱,因此,本研究將由此角度切入,透過統計出場率較高的投資機構,以及他所投資的新創企業,觀察其領域分布、領域趨勢以及亮點個案等,希望藉此推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高出場率投資人統計

本研究將目光專注於投資機構A輪以前的出場率,換言之,即是投資機構過去投資的天使輪、種子輪(包含Seed與Pre-seed)、A輪等投資,其最後出場的比例(無論IPO或M&A),並排序這些投資機構,形成高出場率名單。

本次研究的樣本限制於A輪前投資超過200次,且平均每次投資的出場率高於30%的投資機構,透過Crunchbase資料庫,我們共篩選出22家高出場率創投,名單與相關資訊請見下表。(資料統計至2020年5月21日)

 

表1  A輪前投資高退場率投資人排名

列表中,A輪前投資出場率最高的為專注於投資生命科學範疇的Atlas Venture,從成立(1980年)至撰文前最後統計時間(2020年5月21日),在Crunchbase上揭露該創投共參與218件A輪前投資,這些投資的出場率達到51.38%,這驚人的出場率反映出該創投的專業程度與預測能力,在今年6月初,Atlas Venture也宣布募集總額達4億美元的第12支基金,將由Bruth Booth、Jason Rhodes、Gladstone Michael、Kevin Bitterman、Jean-François Formela以及David Grayzel所主導。

而出場率第二高的機構為Felicis Ventures,在Crunchbase上揭露該創投共參與277件A輪前投資,這些投資的出場率達到42.24%,Felicis Ventures由Aydin Senkut創立,他的精準眼光一部分來自於他過去的經歷,Google的第一任產品經理,據PitchBook的介紹,該創投專注於投資行動、電商、教育與健康等領域。

出場率第三高者為Battery Ventures,在Crunchbase上揭露該創投共參與212件A輪前投資,這些投資的出場率達到41.51%,這家創投成立於1983年,投資領域橫跨新興軟硬體,也橫跨工業製造至消費級產品,非常廣泛。

此外,像是SV Angel、First Round Capital、Sequoia Capital、NEA與Accel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投資單位,更是從成立至今已投資超過400件A輪前投資,出場率仍維持30%以上,稱他們為未來科技的推手,可是一點都不為過。

 

投資交易領域分布

 

在領域分布上,這22家高出場率創投究竟看中那些領域?我們將目光聚焦於2019年後,它們所參與的A輪前投資,觀察並統計其領域分布。

 

表2  高出場率投資人A輪前投資件數

這些企業多數處於早期,且未上市或獨立運作中,更不乏處於隱身狀態,公開的資訊少之又少,但依據這22家A輪前投資高出場率的創投過去的戰績,有相當高的機率在這些被投資的年輕新創中,出現改變未來生活習慣與運作架構的顛覆者。

另由上表可以發現,健康醫療以及企業軟體/通用軟體領域是遙遙領先,除了這兩個範疇本身所框列的範圍本來就較大以外,前者針對不同的疾病、療法皆有顯著的差異,形成眾多小藍海領域,後者則是工具取向,在工作流程與開發流程中幾乎不可或缺,這也造就許多新創企業投身其中,加上各種協作軟體、無程式碼開發工具等的崛起,使此領域非常熱鬧。接下來包含金融科技(支付應用仍非常主流)、網路安全(身分認證以及資料保存與使用的合規性為主要獲投次領域)、電子商務、大數據/商業分析/雲端、社交、媒體與娛樂以及HR科技(更多重視員工個人發展與權益的應用出現),更是近十年來主流中的主流,雖然沒有爆炸性的成長,但穩健長期占據投資界重要的位置。而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O2O生活服務,則是近3至5年來的新興炸子雞,熱門程度自然不在話下。

經由領域分布統計,看起來與大部分人所認知的當前主流相當一致,那麼這些領域中的新創企業,自然是主流中又帶有獨特性,才有可能獲得這些高出場率的投資人青睞,底下我們將由上述清單中挑選數個較為特殊的新創企業,與讀者分享。

Arris Composites

Arris Composites於2017年美國加州成立,創辦人Ethan Escowitz、Riley Reese、Erick Davidson 具有多年3D列印與複合材料領域經驗的連續創業家。Arris Composites目前已可透過關鍵技術批量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零件(mass-produces carbon fiber composite parts)」,這些零件可用於航太、汽車以及消費性產品上。

至目前為止,Arris Composites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兩筆獲投資訊,其中包含一筆今年4月正式跨入B輪的募資事件,投資人為NEA、台杉、Valo Ventures以及Alumni Ventures Group。

Beyond Identity

Beyond Identity這家總部位於紐約的公司,由連續創業家James Clark和Tom Jermoluk成立。James Clark已創立過許多企業,包括Netscape(在90年代被AOL以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Healtheon(與WebMD合併)以及Silicon Graphics;Tom Jermoluk於1986年至1996年期間擔任At Home Network的CEO,也擔任過Kleiner Perkins的普通合夥人,並在Silicon Graphics擔任總裁兼COO。

Beyond Identity提出了一個適用於大多數應用環境下的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在無需敲入密碼即可處理身份驗證。該應用程式利用TLS和X.509非對稱金鑰加密技術在安全的區域內直接或透過單點登錄(SSO)整合來處理身份驗證,因此私鑰將與設備綁定。

至目前為止,Beyond Identity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一筆獲投資訊,投資人為NEA以及Koch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David Energy

David Energy是由James McGinniss、Brian Maxwell和Ahmed Salman共同創立。James McGinniss(CEO)之前曾創立Texas Guadaloop,該團隊由30多名工程師組成,參加SpaceX Hyperloop競賽並獲得2017年創新獎;Brian Maxwell過去創立並出售了兩家再生能源公司;Ahmed Salman(CTO)曾在西門子和施耐德電氣公司,具備約15年的相關領域經驗,在共同創立David Energy之前,Ahmed Salman為R3 Energy Management開發能源管理軟體平台,這是紐約當地一家能源諮詢公司,並被David Energy收購。

David Energy開發的能源操作系統,可讓商業和工業建築所有者使用,根據建築物的獨特需求優化恆溫設備、電池儲存和太陽能發電等分散式能源。David Energy建立小型、分散式、更清潔、軟體驅動的能源管理環境,且為雙向網路,使能源的移轉更為彈性。

至目前為止,David Energy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一筆獲投資訊,投資人為BoxGroup、Greycroft、GGV Capital、Oceans、Great Oaks Venture Capital以及其他9位個人投資者。

DriveNets

DriveNets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它開發出高度可擴展的路由軟體堆棧,以軟體為核心,解決過去純硬體使得擴展受到限制的問題,其服務名為DriveNets Network Cloud,提供了一種顛覆性的技術distributed disaggregated chassis (DDC)架構,它以單一靈活的路由器架構支持任何網絡的能力在市場上是獨一無二的,該架構可以從市場上現有的小型路由器擴展到最大的路由器。在今年6月初,DriveNets被Gartner評為通信服務領域的Cool Vendor。

DriveNets的聯合創始人Ido Susan和Hillel Kobrinsky都是成功的連續創業家。Susan創辦了Intucell,最終於2013年以4.75億美元的價格由思科收購,而Kobrinsky成立了Interwise,2007年被AT&T以1.21億美元收購。

至目前為止,DriveNets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兩筆獲投資訊,投資人包含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Pitango Venture Capital、Samsung Ventures、C4 Ventures、微軟獨立董事會主席John Thompson、Palo Alto Networks董事會副主席Mark McLaughlin以及Seagate Technology董事長Stephen Luczo。

Evervault

由年輕企業家Shane Curran所創立,是一家位於都柏林的隱私安全防護技術公司。該公司開發的概念在於將數據保存在特定的容器中,在不公開數據的條件下可對數據進行計算與處理,當失去權限時,數據將完全不會保留。Shane Curran曾獲2017年英國電信年度最佳科學家,並入圍2018年Forbes 30 Under 30。

至目前為止,Evervault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三筆獲投資訊,投資人為Sequoia Capital、Index Ventures、Frontline Ventures、Kleiner Perkins、SV Angel、DataDog創辦人Olivier Pomel、Zoom現任安全顧問(Facebook前安全長)Alex Stamos、Eventbrite聯合創辦人Julia Hartz與Kevin Hartz以及Figma創辦人Dylan Field。

Landing AI

由知名AI大師吳恩達所創立的Landing AI,這家公司希望能協助企業應用AI,製造業是首要目標,因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已經改變了許多大型網路公司,但是其他行業則相對落後。Landing AI提供電腦視覺的企業轉型計畫和解決方案,透過該公司提供的端到端AI平台,使用戶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創建、部署和擴展由AI驅動的工業電腦視覺應用。在今年4月,Landing AI被Gartner評為AI核心技術領域的Cool Vendor。

至目前為止,Landing AI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一筆獲投資訊,投資人為Intel Capital。

Lightmatter

Lightmatter是一家AI晶片公司,它使用整合的光學技術來創造更快、更高效的處理器。它們使用的可編程光子元件陣列,可加速操作深度神經網路,據Techcrunch的報導,Lightmatter的光子晶片並沒有將矩陣計算分解為一系列邏輯閘,而是透過使光束穿過一組細小的可配置透鏡,產生並跟踪光的相位與路徑的微小變化,找到光從晶片端到端速度最快的解決方案。Lightmatter在2019年年底獲選為CB Insights的2020 GAME CHANGERS。

至目前為止,Lightmatter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兩筆獲投資訊,投資人為Spark Capital、Matrix Partners以及GV。

 OnScale

OnScale於2017年從Thornton Tomasetti獨立,OnScale是一家工程模擬平台,OnScale結合了多物理場求解器以及超級電腦雲端計算能力,可運行大量的完整3D多物理場模擬,可在其運行範圍內捕獲設備的完整行為,透過將昂貴且耗時的物理原型轉換為數位原型,大大降低研發公司的成本、風險和推出上市時間。

至目前為止,OnScale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兩筆獲投資訊,投資人為Intel Capital、Thornton Tomasetti、Gradient Ventures、CampbellKlein、Stage 2 Capital、Cultivation Capital以及曾擔任Palo Alto Networks首席財務長Michael Lehman。

Prellis Biologics

Prellis Biologics是一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生物技術公司,專注於開發3D列印人體組織和器官。該公司所開發的3D列印機可快速生產供氧血管與人體組織中相匹配的生物相容性組織支架。目前,該公司與超過35個單位合作。Prellis Biologics於2018年開始與CELLINK合作開發Holograph X生物列印機,該技術於2019年獲得默克創新獎。

至目前為止,Prellis Biologics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四筆股權獲投資訊,投資人為True Ventures、SOSV、IndieBio、415 Ventures、Civilization Ventures、Plug and Play以及Khosla Ventures。

TriEye

以色列新創TriEye,透過SWIR攝影機,打破光達、雷達和標準視覺攝影機的僵局,SWIR攝影機已在國防和航空業使用數十年,但對於大眾市場應用而言過於昂貴,TriEye的技術將可降低大規模生產SWIR的成本,據消息報導,TriEye的技術可讓成本降至原生產成本的千分之一。於2019年年底,TriEye獲得CES 2020創新獎。

至目前為止,TriEye於Crunchbase上共計有公開的三筆獲投資訊,投資人為Porsche、Intel Capital、Grove Ventures以及Check Point Software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Marius Nacht。

 

結語

本研究透過整理出場率較高的投資機構,並統計這些機構所投資的新創企業,觀察其領域分布、領域趨勢以及亮點個案等,希望藉此推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本次研究的樣本限制於A輪前投資超過200次,且平均每次投資的出場率高於30%的投資機構,透過Crunchbase資料庫,我們共篩選出22家高出場率創投,前三名出場率的創投為Atlas Venture(A輪前投資出場率51.38%)、Felicis Ventures(A輪前投資出場率42.24%)以及Battery Ventures(A輪前投資出場率41.51%),這些創投除了精準的眼光使自身獲利外,也推動了新興科技的前進。

此外我們也統計這些創投在2019年後,它們所參與的A輪前投資,觀察並統計其領域分布。本研究發現,健康醫療、企業軟體/通用軟體領域遙遙領先,接續包含金融科技、網路安全、電子商務、大數據/商業分析/雲端、社交、媒體與娛樂以及HR科技,以及近3至5年來的新興領域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O2O生活服務,都是高出場率創投看中的重點發展領域。我們也挑選10家頗具創新以及未來性的新創企業,與讀者分享。

透過本研究分析,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這些高出場率創投究竟看中未來數年重點發展科技位於何種領域,也希望藉此能提供給讀者思考下一步的另類觀點,無論是投資機構須關注的領域,或是新創夥伴們瞄準創業的範疇。

  

參考資料

1.DriveNets (2020), Vendor recognized in research designed to highlight interesting, new and innovative vendors, products and services, https://bit.ly/3dYeMlQ

2.biospace (2019), CELLINK and partner Prellis Biologics awarded Merck Innovation Award for cutting-edge technology designed to empower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https://bit.ly/3hnvj4y

3. Techcrunch (2019), Lightmatter aims to reinvent AI-specific chips with photonic computing and $11M in funding, https://tcrn.ch/2AsuaZ2

4. HPC (2020), OnScale and Lexma Launch Moebius LBM CFD Solver for Advanced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s, https://bit.ly/30BZY8j

5.AlleyWatch (2020), Beyond Identity Raises $30M to Boost Log-In Security by Eliminating Passwords Forever, https://bit.ly/3cSSXTb

6.David Energy (2020), David Energy, A New Kind of Energy Company, Announces $1.5 Million in New Funding, https://bit.ly/3fnReaj

7.盧奕昕 (2020), 矽谷新創 Arris Composites 獲台杉領投 4850 萬美元!將帶著先進製造技術來台投資設廠, https://bit.ly/2MVBwac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