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新興籌募資數位工具介紹】財務風險羅盤 (FRC)

點閱次數:952

前台

一、新創企業的敗因

新創企業經營過程艱辛,2017年10月底CB Insights指出約有70%的科技新創企業在募得資金後20個月內消失,這些新創企業平均募資規模為130萬美元。這個統計數據對硬體新創來說更加殘酷,約97%在種子期與群眾募資階段的硬體新創消失,或成為了「殭屍」企業。

為何這些新創公司消失?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其財務出現狀況,但實際上其背後則有相當複雜的成因,導致財務危機。CB Insights從2014年便開始了持續性的調查,透過質化的訪談與歸納,不斷更新新創失敗原因,並列出排名。至2018年11月已累積287家失敗新創企業的訃聞。2018年2月CB Insights深入分析了其中101家的失敗報告,歸納出20大原因。

榮登榜首的是「缺乏市場需求(No market need)」。創辦人出於興趣而不是市場需求是創業失敗的第一大原因,42%的失敗新創企業提到這點。開發醫院、病患與手術管理系統的新創企業Patient Communicator創辦人指出該公司的目標客戶是醫生,但醫生卻對他們的產品不感興趣。醫生需要的是更多病人,不是更有效率的辦公室。專注於線上客製化商品的銷售平台Treehouse Logic對市場需求有更深的感觸:當新創企業沒有解決市場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就會失敗。該公司有好的技術,有不錯的購物行為數據,也有好的聲譽,但卻欠缺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市場需求。位居第一名的失敗原因在於新創企業一部分是一直進行產品或服務轉型,卻不得其法,原地打轉;另一部分則是創辦人依著興趣創業,滿足自我成就之餘,忘了真正該服務的對象是客戶。

其次則是「銀彈耗盡(Ran out of cash)」。資金向來是新創的一大痛點,也是必須合理分配的有限資源。許多新創企業在辛辛苦苦募到第一筆錢後卻忘了思考,如何花錢才是一道更為艱難的課題,29%的新創企業因而失敗。開發新聞瀏覽的行動應用的新創企業Flud,2010年成立,募集到310萬美元,並於2013年關門大吉。該公司失敗原因眾多,但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尋找product-market-fit時,耗光了資金。

第三為「並非對的團隊(Not the right team)」。失敗的新創企業中,23%認為其原因在於用了錯誤的團隊。在此並非是指團隊成員的能力不佳,而是未能讓每個人適得其所,有效率地運用人力資源,在對的時間、聘任對的人、做對的事。新創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籌組一支多樣化的團隊,融合多種專業技能。加拿大人力招募服務公司Standout Jobs於2007 年成立,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小企業。該公司提供線上人才招聘平台(Recruitme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成立一年後便獲得200萬加幣(約180萬美元)的投資,但卻在2010年以賤價兜售給另一家人力資源公司Talemetry。創辦人Ben Yoskovitz在Standout Jobs的倒閉報告中說道,新創團隊不可能自己創造一名MVP,如果新創團隊不能自己開發出產品(或者從自由職業者那裡獲得一定的幫助),那就不應該成立公司,並且應該以股票引入共同創辦人。此外,2008年倒閉的部落客平台Nouncer創辦人Eran Hammer指出,該公司缺了一位對業務和技術決策的合理性進行檢查,可以與創辦人互相制衡的合夥人。一言堂的企業,聽不進或缺乏他人建言的創辦人,終將面臨失敗的窘境。

綜觀新創企業的失敗原因,儘管CB Insights透過統計羅列了20項理由,但總歸而論可以歸納出四大面向:人才、創新、資本、市場。首先,人對了,往往很多事情都會水到渠成。創業所面臨的問題是接二連三,持續不斷,只有團結且互補不足的團隊,才可能度過一道又一道的難關。換言之,一個好的團隊,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推動軸轉,將不好的項目變成賺錢的項目。但一個不好的團隊,就算是一隻獨角獸交到他們手上也會以失敗收場。

與人才同等重要的是市場,CB Insights的20項新創失敗原因中,有許多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市場所致。其中關鍵的一步是要正視市場的需求,排除過度理想化的預期,甚至是一廂情願,要在項目啟動前做好基本功,廣收各方資源,投入時間了解及分析市場現況。「我的創業想法是最好的」,許多基於興趣出發的創業者都有這項盲點,但往往產品出來卻沒人買單。

創新是建立進入門檻的工具,其中包含了兩個類型,一個是技術創新,一個是商業模式創新。成功的項目往往會透過技術創新,布局專利技術,並結合獲利模式;抑或是透過商業創新,複製獲利模式,推動業務指數型的成長。倘若人才與市場到位,不論何種類型的創新,其實都會體現在企業的營收與淨利數字上。資本則通常是結果論,正確的人才、市場與技術,資金到位並非難事。

避免踏入這些失敗的坑,維持企業的經營成長,是這些新創企業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如何評估新創企業的潛在營運風險,以及未來的存活機率,成為一項重要議題。基於此,FINDIT團隊規劃設計「新創財務風險羅盤(Financial and Risk Compass, FRC)」,協助新創企業自我檢視經營狀況。其中包含兩項工具,毛利計算機(Profit Margin Calculator),以及存活風險分析(Survival Odds Rate),使新創企業了解創業應注意的關鍵指標。尤其存活風險分析乃是將質化的問項轉換為可被量化評估的數據,針對影響企業存活的關鍵因子,建立新創企業存活風險線上評估模式。期待能透過該工具,一方面以友善的網頁介面,讓使用者藉由輸入相關數據或簡易的選項,線上快速產出對公司營運風險的評價,作為新創企業之參考。另一方面透過互動介面,傳遞企業經營時所需考量的面向,協助新創企業了解營運上所可能產生的風險。網址請參考:http://risk-compass.test.thinkyes.com.tw/Index.aspx

 

本文作者:范秉航(台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詳見附檔***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