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新創園地- FINDIT VIEW】蛤!數位新創基地!?

徐慶柏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
點閱次數:662

5G世代之後,在Metaverse的概念下,不僅讓產業帶來變革,人類生活也有機會被進一步豐富化;而在創新創業生態系中扮演Hub角色的創業基地,預估也免不了面臨「被動升級」的趨勢。本文探討的重點在以對近年新創基地發展的觀察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數位新創基地(虛擬新創基地)對臺灣生態系的重要性。

創業者面對尋找天使投資人、創投資金挹注,以持續壯大事業發展,過去我們談論過群眾募資、天使投資人、機構創投乃至於一般創投與策略投資的不同角色功能,並未針對資金的來源地,確切的說應該是創投、機構投資方的管理團隊所在國,進行過探討與說明。近年越來越多海外加速器、機構投資人持續在國內新創社群曝光,也讓更多的新創業者認識以及得以有了接觸國際投資人的管道。於是常會聽到一個謎樣的聲音:國外資金取得比較容易!這是真的嗎?

關於這幾年新創基地的轉變

依據FINDIT平台2020年12月24日所刊載的文章「從人到眾,新創基地大盤點」指出,自2004年至2020年12月10日間,全台計有89家創業基地,於資料期間內,處於營運中狀態有82家。各縣市新創基地分布,有75%的比例集中在六都;如以成立基地的層級來觀察,中央政府投入資源成立者有31家,屬於地方資源者有46家,由民間成立之新創基地則有5家。以上述資料來看,臺灣新創基地的主要經營者仍以中央及地方政府為主,而新創基地提供之資源大致上包含:進駐空間、展演空間、中央或地方政府資源、創業交流、資源媒合活動、諮詢輔導時間以及各式創業課程等。

觀察新創基地的轉變,2004年至2018年間,新創基地型態大體上是以綜合型為主,其協助的新創企業類型不限範疇也不限領域;2019年開始主題式的新創基地(例如:文化創意、自造、物聯網、地方創生…等等)開始設立,但大體上所提供的資源與協助仍脫離不了上述範疇。2020年初疫情開始蔓延,為了防疫,人與物的流動受到限制,進而開始了全球不限範疇的數位解決方案採用浪潮;餐飲外送平台與物流業務蓬勃,視訊、雲端化的流程管理、製造與零售自動等解決方案的採用,強迫企業經營數位優化,而從業人員更習慣線上作業,也累積數位工具的使用能力。這樣的轉變,讓更多的勞動力習於數位化與數位優化的環境,使得過去軟體採購硬體化的現象(企業因為不願意持續不斷更新軟體,而造成軟體採用僵固化的情形)有所改變,企業或個人因為在疫情期間了解並享受到新的軟體服務的功能與重要性,而有更高的意願持續使用新的軟體,而這個行為可能在疫情緩解後,也會保有一定的持續性。

在上述背景下,創業基地有沒有進一步的發展與升級的機會,並進一步為整個創業生態系做出更大的貢獻?這答案可能就藏在數位新創基地(虛擬新創基地)之中。

什麼是數位新創基地

稱之為數位新創基地,或是虛擬新創基地都好,其實這算不上是全新的概念;但在說明數位新創基地為何前,有必要先對實體新創基地進行描述。

作為一個實體新創基地需要四個特點,分別是(1)以企業家為中心的交流協作社群;其次(2)融合多樣化的成員,匯集差異化的知識,(3)在數位或實體空間中進行創作或協作;(4)促進全球企業家文化在地化(詳見:Tuukka Toivonen & Nicolas Friederici, 2015)。有了上述基礎概念後,就可以針對新創基地做初步認知上的升級,也就是將上述四個特點線上化,進入數位基地蛻變的第一階段。

在疫情當下,已有許多新創基地將創業相關活動由實體轉成線上(例如:輔導、演講、經驗分享、商機媒合…等);當然,體驗一開始是不好,有待優化之處相當多。但隨著時間經過,新的硬體購入、基礎設施升級、線上辦理模式會逐步調整與改善,新的軟體服務功能陸續被開發出來,使用者的體驗也會越來越好;而這是可以預見的。至此,可以了解到實體基地所提供的功能可以被線上化,如果進一步排除提供新創營運空間的服務,就可以進到第二階段;換句話說,實體經營的限制將被放寬。

以公部門資源(包含中央與地方)為基礎所經營的新創基地,其服務提供以人為本,資訊流彙整、人流吸引與管理、活動策劃,到行政作業與空間管理維運等,都直接或是間接投入許多的人力。試想一下,對於某處的實體新創基地經營者或是服務人員,要提供新創企業取得創業資金相關資訊前,事前必須要先了解並彙整(或是至少要知道這些資訊在哪裡)中央與地方各有那些直接、搭配投資的方案,信用保險、創業貸款等融資方案,或甚至是公部門委託辦理及民間自主辦理的投資媒合活動等資訊,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全台若有89家創業基地,表示至少要有89人次投入在這件事上,而新創基地所提供的服務與資訊卻遠遠不止這些,也不會只有一家新創企業詢問(搞不好同一家企業還問了很多次)。過往這些彙整過的資訊流動不見得是完全通透的,當然有些代表性的網站,如:創業圓夢網,就匯集並涵蓋大量的創新創業相關服務的訊息;在這個概念上,創業圓夢網已有了第一階段並步入第二階段的部分基礎。

要完成數位基地的第二階段,對於自動化服務的採用必須提升,並逐步取代重複且勞力密集的服務投入。例如:以chatbot對諮詢與服務的提供進行初步分類與分流,客戶關係管理(CRM)導入等,同時也解決過去新創基地impact難以數據測度(例如:引入海外新創到臺灣發展的實際影響與效果)、系統性優化等問題(例如:輔導資源重複投入,如何系統性整合與重新配置)。

在穩紮穩打的完成前兩個階段後,要談的milestone是作為面向國際的數位創業基地,也就是階段三可能有的樣貌。

國際化的數位創業基地有助於提升臺灣創業生態系國際能見度

第三階段的數位新創基地解決的問題以及應具有的功能可能包括以下三個重點:

1.資訊的整合並多語化呈現:資訊整合原本就是新創基地的基礎功能之一,但作為政府傳遞政策與服務的工具,多語言的呈現有助於已在國內的國際新創了解資源在哪裡(例如:國際交流、各地創業活動、政府資源說明等資訊彙整,便利國內外生態系成員取得訊息),也可以讓有意願創業但身處海外的新創,有機會事先了解赴臺灣創業的優勢以及便利之處,以利進行赴臺創業前的準備。對於協助各界了解臺灣政府如何協助改善創業環境以及成效,也有一定的幫助。

2.高密度與高質量的數位內容:創業基地的凝聚力及吸引力高,需要不斷產出優質內容作為驅動力;因此,重要議題的討論以及由誰來討論至關重要。線上社交與溝通軟體工具盛行的背景下,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互動變得更平坦;只要能上線,人人平權不再有人被落在角落。這樣平易近人的互動模式,除了能將初步的互動關係,為未來合作埋下契機,也讓國際創業者能更直接的體驗與認識臺灣創業生態系的活力。

3.肩負臺灣創業生態系行銷重任:臺灣的創業生態系已有不少階段性成功的案例,包含:Appier赴日IPO、91APP臺灣掛牌以及Gogoro規劃赴美以SPAC方式上市等消息,都吸引海外市場對臺灣的關注;然而臺灣還有更多的明日之星正在茁壯。因此,長期且不斷地揭露新創企業發展動態與新創獲投趨勢等資訊,是提高行臺灣的創業生態系能見度的基礎,透過數位新創基地作為資訊的整合與入口,有助於整體新創行銷的進行。目前國際知名市場研究與數據分析公司Statista的研究資料庫中,已查閱的到臺灣新創相關的統計資料與分析(詳見:https://www.statista.com/topics/8497/startups-in-taiwan/),另外國際知名新創調研機構StartupBlink與科技部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合作發布「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s」報告也都有助於臺灣新創的國際行銷。

除上述要點外,國際化創業基地的機能必須系統性的串連起來,整體營運都在數位化環境下進行,但進行互動的還是人,因此核心價值也還是人;具代表性的意見領袖,無論是早期投資者(例如:VC、Angel、CVC及企業投資單位等)、創業家、國際企業家、技術專家、媒體或研究單位、海內外創業協力者(例如:國際加速器、育成中心、創業中心、法律會計諮詢業者)在數位創業基地活動的軌跡都要能被記錄下來,並轉化成後續維運與優化服務能量的參考依據。讓更多的創業者願意在數位創業基地活動,轉化更多的創業能量與促成更多的合作機會,將臺灣創業生態系推向正向循環的同時,也能在國際間發光發亮。

實體與數位新創基地並重,各自分工但聚力可萬千

實體創業基地與數位創業基地對當前臺灣生態系而言都很重要;如果要談分工,數位新創基地更適合中央政府投入資源營運,以綜合性服務為範疇,而地方政府適合經營特色型的新創基地(或是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政府為輔的合作模式),可依據地方創業環境需求調整資源投入,以實體方式經營。

新創企業所需要的資源類型雖然多元,但也有許多共通之處;例如:法律會計諮詢輔導、股權結構設計、基礎行銷或是初階商業模式設計等課程式的資源,就適合以數位化方式提供,無論以影片、線上交談等方式呈現,都可以增加受益者、降低資源提供邊際成本。實體創業基地可以節省服務能量,轉向特定領域或是客製化的服務內容,與數位創業基地相互配合。

除上述地位與分工外,數位創業基地也可以作為實體創業基地溝通的橋樑,成為創業基地的平台,除提升資訊流暢度外,也有助於降低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地方創業生態系也免於獨立經營數位行銷的渠道,可以介接中央政府所經營的數位創業基地進行國際行銷。

有鑒於創新創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各國對於新創的扶持不遺餘力,我國政府無論是中央或是地方也都願意為創業環境的改善投入資源;但資源的投入與分配,需要有效率,並更貼近我國發展策略以及新創所需,借鏡他國作法沒有問題,但需要調整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完成政策在地化。數位新創基地恰巧具有能量傳遞與承先啟後的能量,可在臺灣新創走向國際以及中央與地方資源的整合間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後續新創基地經營與轉型可參考的方向。

資料來源

1.Tuukka Toivonen & Nicolas Friederici (2015), “Time to Define What a “Hub” Really Is”,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2015-4-7, https://pse.is/3a9c95.

2.徐慶柏 (2020), “【新創園地- FINDIT VIEW】從人到众,新創基地大盤點”, FINDIT平台,2020-12-24, 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611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