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 3年行動計畫強攻8大應用
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加快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國工信部在2017年12月14日公佈「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計劃中包括產品規模化等4大重點任務,並著力於智慧汽車、服務機器人、語音交互系統等8大產品領域,希望在3年中率先取得突破。
工信部為了落實「中國製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因此制定2018年至2020年的AI計劃。該計劃指出,將在「AI產品規模化發展、增強AI整體核心基礎能力、智慧製造深化發展、建立AI產業支撐體系」等4項重點任務發力,爭取在2020年取得突破。
(一)重點產業
在主力產品方面,新一代AI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鎖定8大重點領域,包括智慧網聯汽車、智慧服務機器人、智慧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影片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慧語音交互系統、智慧翻譯系統、智慧居家產品等。
(1) 智慧網聯汽車:支援車輛智慧計算平台體系架構、車載智慧晶片、自動駕駛作業系統、車輛智慧演算法等關鍵技術、產品研發,構建軟體、硬體、演算法一體化的車輛智慧化平台。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即時性強的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化平台,形成平台相關標準,支撐高度自動駕駛(HA級)。
(2) 智慧服務機器人:支援智慧互動、智慧操作、多機協作等關鍵技術研發,提升清潔、老年陪護、康復、助殘、兒童教育等家庭服務機器人的智慧化水準,推動巡檢、導覽等公共服務機器人以及消防救援機器人等的創新應用。發展3D成像定位、智慧精準安全操控、人機協作介面等關鍵技術,支援手術機器人作業系統研發,推動手術機器人在臨床醫療中的應用。到2020年,智慧服務機器人環境感知、自然互動、自主學習、人機協作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智慧家庭服務機器人、智慧公共服務機器人實現批量生產及應用,醫療康復、助老助殘、消防救災等機器人實現樣機生產,完成技術與功能驗證,實現20家以上應用示範。
(3) 智慧無人機:支援智慧避障、自動巡航、面向複雜環境的自主飛行、群體作業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新一代通訊及定位導航技術在無人機資料傳輸、鏈路控制、監控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開展智慧飛控系統、AI專用晶片等關鍵零組件研製。到2020年,智慧消費級無人機三軸機械增穩雲端平台精度達到0.005 度,實現360度全向感知避障,實現自動智慧強制避讓航空管制區域。
(4) 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推動醫學影像資料獲取標準化與規範化,支持腦、肺、眼、骨、心腦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領域的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技術研發,加快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的產品化及臨床輔助應用。到2020年,國內先進的多模態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對以上典型疾病的檢出率超過95%,假陰性率低於1%,假陽性率低於5%。
(5) 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支援生物特徵識別、視頻理解、跨媒體融合等技術創新,發展人證合一、視頻監控、圖像搜索、視頻摘要等典型應用,拓展在安防、金融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到2020年,複雜動態場景下人臉識別有效檢出率超過97%,正確識別率超過90%,支援不同地域人臉特徵識別。
(6) 智慧語音互動系統:支持新一代語音辨識架構、口語化語音辨識、個性化語音辨識、智慧對話、音視頻融合、語音合成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在智慧製造、智慧居家等重點領域開展推廣應用。到2020年,實現多場景下中文語音辨識平均準確率達到96%,5米遠場識別率超過92%,使用者對話意圖識別準確率超過90%。
(7) 智慧翻譯系統:推動高精準智慧翻譯系統應用,圍繞多語言互譯、同聲傳譯等典型場景,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提升準確度和實用性。到2020年,多語種智慧互譯取得明顯突破,中譯英、英譯中場景下產品的翻譯準確率超過85%,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智慧互譯準確率顯著提升。
(8) 智慧居家產品:支援智慧感測、物聯網、機器學習等技術在智慧居家產品中的應用,提升家電、智慧型網路設備、水電氣儀錶等產品的智慧水準、實用性和安全性,發展智慧安防、智慧傢俱、智慧照明、智慧潔具等產品,建設一批智慧居家測試評價、示範應用項目並推廣。到2020年,智慧居家產品類別明顯豐富,智慧電視市場滲透率達到90%以上,安防產品智慧化水準顯著提升。
(二)關鍵技術
三年行動計畫,也提出核心關鍵技術的發展規劃。
(1) 神經網路晶片(AI晶片)-突破面向雲端訓練、終端應用的神經網路晶片及配套工具:在機器學習訓練方面,發展雲端AI晶片,集中在高性能、高擴展性、低功耗特性;在機器學習應用方面,發展終端神經網路晶片,集中在低功耗、高性能方面。並發展與晶片配套的AI編譯器、驅動軟體、開發環境等產業化支撐工具。到2020年,AI晶片技術取得突破進展,推出性能達到128TFLOPS、能效比超過1TFLOPS/w的雲端神經網路晶片,推出能效比超過1T OPS/w的終端神經網路晶片,支援CNN、RNN、LSTM等一種或幾種主流神經網路演算法。與此同時,實現AI晶片在智慧終端機、自動駕駛、智慧安防、智慧居家等重點領域的規模化商用。
(2) 智慧感測器-加快研發並應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慧感測器:推動智慧感測器朝著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向發展。推動生物、圖像、微型化等關鍵技術發展,支援新材料、新需求等的智慧感測器研發。到2020年,聲學感測器、壓電感測器、紅外感測器等的性能顯著提高,在類比模擬、設計、MEMS工藝、封裝及個性化測試技術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具備在行動穿戴、互聯網、汽車電子等重點領域的系統方案設計能力。
(3) 開源開放平臺-夯實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軟硬體基礎:推廣面向雲端的訓練平臺、面向終端的應用平臺,包括開發框架、演算法庫、工具集等的研發。支援開源平臺、開源社區建、開放計算服務平臺等,鼓勵龍頭企業構建新型產業生態。集中發展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語義理解、自動駕駛等重點行業。到2020年,面向雲端訓練的開源開發平臺支援大規模分散式集群、多種硬體平臺、多種演算法,面向終端執行的開源開發平臺具備輕量化、模組化和可靠性等特徵。
AI是當下科技領域的熱門議題,吸引許多大企業、新創企業投入,連大陸政府也希望透過官方力量推動。今年3月的兩會中,AI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接著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彰顯中國官方衝刺AI的決心。
諮詢機構賽迪顧問分析,去年中國AI市場規模達到239億元人民幣,至2018年有望上看380億元。而在去年AI市場結構中,服務機器人占29.6%、智慧工業機器人占26%、機械視覺占22.7%、語音識別占18.7%,為市場主要領域。
官方積極推進AI,並已經和相關企業展開合作。11月15日中國科技部公佈首批國家AI開放創新平台,包括:百度公司的「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阿里雲公司「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騰訊公司「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科大訊飛公司「智慧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
百度目前集中資源於AI,自動駕駛平台Apollo更是百度AI戰略的重點業務,該平台透過開放模式吸引多方共同參與,與開發者、合作夥伴達成共贏,百度更稱,要將該平台打造成為自駕界的Android。
阿里巴巴則於2016年提出「城市大腦」概念,並接著在其總部所在地杭州試點進行。在近期舉辦的雲棲大會中,阿里巴巴公布城市大腦成績單,接管了杭州128個紅路燈路口,即時監控道路周邊人流、車流量,提升通行效率,使區域通行時間平均減少了15.3%。
騰訊在2017年8月宣布成立AI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並發布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也啟動全球首個用AI醫學影像的食道癌早篩項目的臨床預試驗,對早期食道癌的發現準確率高達90%,而廣東省多所大型醫院也都成為騰訊實驗室的合作醫院。
科大訊飛規模雖沒BAT龐大,但該公司是大陸語音交互AI的明星企業,長期著墨該領域。2017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全球50大聰明企業,科大訊飛全球排名第6、列大陸首位,力壓BAT等巨頭,可謂大陸最聰明的公司。
參考來源:中國工信部、工商時報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