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從全球叫車服務發展近況看軟銀的共享經濟投資佈局

點閱次數2:976

全球目前最活躍的五大叫車服務分別為Uber、Lyft、滴滴出行、Ola、Grab,其中軟銀(Softbank)所投資佔股的就有四家。自2016年以來,軟銀因看好叫車服務發展前景,自2016年起陸續投資滴滴出行、Grab、Ola,本月則傳出軟銀將以3,000億台幣投資Uber,儘管月底市場傳出軟銀有意以估值70%的價格收購其14%的股票,但其可行性仍視其他股東意願而定。本篇將從叫車服務近況發展看孫正義心目中的佈局與藍圖。

市場主要參與者11月發展近況

  1. Uber: Uber今年醜聞纏身,新任執行長則自爆公司於去年10月曾遭駭客入侵,盜取5,700萬筆全球乘客與司機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電話等,儘管Uber聲稱社會安全碼、信用卡等資訊並未外洩,但Uber選擇以10萬美元掩蓋此次個資外洩的作法可能導致公司遇到一些法律上的問題。在業務發展上,Uber本月宣布向車廠Volvo購買24,000台型號XC90的SUV車輛,預計將把自家自駕技術配置進這些車子中,做為未來透過自駕技術提供載客服務的載具。這項交易案也使Uber從軟體起家的叫車平台,正式成為擁有自家車輛的叫車公司。
  2. Lyft: 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基金Capital G於上月底領投Lyft 10億美元,同時Capital G也將加入Lyft的董事會,主要任務為協助所投資公司在核心營運決策和業務能順利發展。這輪募資完成後,Lyft的估值估計將來到110億美元。TechCrunch分析指出,由於Lyft去年的淨營收仍然呈現虧損,但2017年淨營收可望增至150億美元,為去年的兩倍之多,預計2019-2020年即可穩定獲利,因此很有機會比Uber提早上市。
  3. Ola: Ola為印度最大叫車服務公司,軟銀自2014年起陸續投資Ola多次,目前約佔股38%左右,最新一輪與中國騰訊共同投資約11億美元,將市值推升至70億美元。Ola於2016年的共虧損3.6億美元、營收為1.28億美元,前一年虧損額為1.24億美元、營收為1619萬美元,過去18個月以來,Ola致力於降低成本,如減少支付司機的補貼等,在營收持續成長的情況下,2018-2019年可望轉虧為盈。此外,軟銀目前正與美國對沖基金Tiger Global進行談判,打算收購其13%-14%的股權,倘若此交易順利達成,軟銀將成為Ola最大股東。

在業務發展方面,Ola於本月初宣布與微軟合作,將共同建立一個車輛平台,並使用美國知名Azure雲端運算服務來強化車內娛樂功能的搭載。此平台服務預計將有助於其全球車輛安全的診斷、預測維護和導航。

  1. Grab:主打東南亞市場的Grab於11月初宣布載客量已超過10億人次。自2012年於馬來西亞成立以來,服務已橫跨東南亞142個城市,軟銀和中國的滴滴出行於今年四月投資約20億美元,上月底則完成7億美元的債務融資,目前估值來到60億美元,同時也是東南亞地區身價最高的新創企業。

在業務方面,Grab表示,截至今年10月底為止,旗下司機超過兩百萬名,使用者人數達6800萬人。Grab去年開始推出非現金支付服務GrabPay,透過預先加值的方式進行消費及結算。此外,本月初Grab宣布GrabPay將支援第三方店家,在一般零售店或餐廳進行商品購買,換言之,Grab將大膽跨足金融科技領域,預計今年第四季將與新加坡1,000個商家合作。Grab的電子錢包將於2018年於東南亞市場全面推出,最終希望合作商家能達到2萬家。

  1. 滴滴出行: 滴滴出行於今年4月已完成最新一輪募資55億美元,此輪募資也創下科技行業當前最大規模的單輪投資。滴滴目前估值已達500億美元,僅次於Uber,成為估值全球第二、中國第一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在業務方面,據彭博社本月初報導,滴滴出行已成立合資企業,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系統,該系統旨在連接現有的充電站並將其投入到滴滴的平台上。在電動車運營數量方面,其目標是到2020年增加到100萬輛電動汽車。另一方面,滴滴出行計畫進軍日本,與日本出租車龍頭第一交通產業合作,最快明年第一季在東京推出手機App叫車服務,可望成為繼共享單車、支付寶等進軍日本市場後,另一打入日本市場的中國軟體。

軟銀集團的策略藍圖

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相信叫車服務市場存在龐大商機。其投資策略有三: 

(1)      鼓勵市場差異化:以Uber和Ola為例,從印度起家的Ola瞭解當地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很廣,因此提供本地化特色服務,所提供車款橫跨豪華車、休旅車、轎車、單車、到嘟嘟車(auto-rishaws)等類型,雖然Uber也效法其作法,但目前市佔率仍次於Ola。獲得軟銀投資後,Ola將積極投資電動車及建立車輛平台,Uber則持續投資自駕車技術、購買自家車輛等。

(2)      打造未來的科技願景:孫正義成立願景基金時,主要希望能將人工智慧、機器人、感測器、物聯網等構想相互整合,儘管目前叫車服務是依賴網路平台所提供的隨選服務,但自駕仍然是不變的願景。美國那斯達克分析報告指出,全球計程車市場每年上看1兆美元,其中叫車服務約佔三分之一,Uber自2016年中起,每一季總收入皆超過50億美元,但此金額尚未計入外送餐飲或物流等相關服務,如發展自駕,將有效整合人工智慧和互聯網設備驅動未來的想像,與軟銀的藍圖相符。

(3)      掌握市場風向:為達全球規模,軟銀集團相信本土化廠商如Grab或Ola最終將無法獨立運作,勢必要與大廠共同合作,如Uber或滴滴出行。目前亞洲地區叫車服務競爭激烈,因此降低了利潤。以軟銀集團目前所做的鉅額投資來看,也不排除其促成Uber與其他叫車服務大廠合併,並以此整合亞洲地區叫車服務產業的企圖心,因此只要取得市場主要參與者的多數股權,無論各家大廠如何廝殺對抗,甚至出現整併風潮,軟銀仍然會是最後的贏家。

 

參考來源:TechinAsia、NASDAQ、Financial Times、新浪香港(楊孟芯摘譯整理)

網址:1.軟銀投資Uber:重署東南亞市場策略

        2.What SoftBank’s $10b investment in Uber means for its battle with Ola in India

        3.SoftBank seeks greater clout in global ride-hailing market

          4.Why Softbank Is Targeting 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