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導向模式,協作平台slack
近期新創slack獲得由軟銀領投的2.5億美元,市值也正式突破50億美元。slack究竟是如何重新定義協作平台,並獲得使用者的認同?協作平台是否仍有下一匹獨角獸?
定義與範疇
CB Insights將新創slack歸類至產業領域「協作與專案管理」中,該領域泛指提供多個用戶之間共享、處理與管理文件系統,以及提供用戶間的信息溝通平台。
slack的崛起
現在回頭來看,slack的崛起似乎有些誤打誤撞。Flickrt創辦人Stewart Butterfield最先於帶領Tiny Speak開發網頁遊戲Glitch,因公司內部頻繁地使用內部溝通軟體,進而興起開發相似軟體的念頭,最後遊戲失敗了,這個中途轉換賽道的產品倒是成功了,更不提Flickrt一開始也是分享遊戲圖片的內部軟體。
但slack團隊在確認自身定位後,以旋風姿態,在2013年8月內測,2014年2月正式推出平台,短短3年多,成為市場注目的獨角獸。Slack的競爭對手眾多,未推出前就有HipChat和Yammer(已被Microsoft收購)等定位類似的產品,推出後直至今日,如Microsoft的Teams與facebook的workplace也虎視眈眈。據Butterfield表示,因推出slack前已知市場中競爭對手林立,故他們選擇努力去開拓全新的市場,針對原本並未習慣使用協作平台的客戶,在銷售自身產品時,會強調未使用協作平台可能造成的障礙以及額外產生的成本。對多數此類使用者而言,因為較不確定是否真正需要此商品,因此slack的銷售策略,開始於產品培訓以及市場教育,不僅要推出實用的協作平台,更要協助客戶去了解協作平台的功能以及用途。
slack的成功,最大的原因當屬這是使用者開發滿足使用者的平台。正是因為內部討論需要,進而了解當前市場平台的優缺點,以開發出滿足團隊需求的目標,建構出合適於員工協作的平台系統。這讓我們想起了facebook以及docker,都是浸濡在某個環境中,自身體會到某種工作或生活上的需求,而逐漸將滿足需求的概念實體化與商品化。
資料來源:Crunchbase
依據slack網站公布,目前slack每週活躍用戶人數為900萬人、付費企業超過5萬家、超過100個國家的企業使用,而年收益為2億美元。依據crunchbase整理,slack自創立以來已募資十輪,總募金額約達7.9億美元。
「協作與專案管理」領域獲投概況
根據CB Insights,從2012年第三季至2017年第二季於「協作與專案管理」領域的季投資趨勢,在2016第三季後可說是此領域的投資活動高峰期,分別於2016第三季與2017第二季達65件交易,2017第一季達63件交易;而投資金額的高峰則出現在2015年第三季,共獲得5.59億美元投資。
就短期趨勢上,投資件數仍在向上成長,但投資金額在排除2015年第三季的高峰,則與之前的資金量仍差異不大。投資件數上升,但投資金額並未提升,表示早期投資者仍在多方嘗試狩獵新的獨角獸。
資料來源:CB Insights
結語
以slack的個案切入,可以發現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商品與服務,會是一個值得嘗試投資的趨勢,此外,搭配正確的市場地位認知與銷售策略,是加速獨角獸成長的不二法門。
由協作與專案管理領域的投資資料分析,投資件數的持續上升表示市場仍在追逐下一匹獨角獸,跟上眼光獨到的領投者,在協作與專案管理領域上,應該仍有機會找出殺手級平台。
參考來源:CB Insights、Crunchbase、數位時代(黃敬翔綜合整理)
原文連結:1.揭密!Slack是如何成為史上成長最快的SaaS應用?
2.LOVED BY THE SMARTEST COMPAN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