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支付業清算大變革明年7月前全面對接網聯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在8月4日向有關金融機構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稱,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同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台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在大陸快速發展的第三方支付市場,目前使用者和交易規模均為世界第一。以支付寶和財付通為代表的眾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由於直連模式繞開人行的清算系統,使銀行、人行無法掌握具體交易資訊,無法掌握準確的資金流向。同時,此一模式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洗錢、套現獲利、盜取資金的溫床。
網聯即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台,網聯模式在國際上並無先例。業內人士表示,網聯這一專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服務的支付清算平台的成立,凸顯了監管部門加強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等監管的決心。
網聯平台會帶來3個主要影響:
1. 銀聯管理清算業務不再獨大:央行在十多年前成立銀聯為了解決銀行卡聯網在全國通用的問題,可以算是清算市場中唯一的參加者。網聯的設立也成了銀聯的對手,而在可見的將來也可預視網絡清算服務的交易筆數會比銀聯多。不過,始終銀聯在銀行卡的交易與網聯的網上交易性質不同,沒有重疊,但對銀聯來說也有相當的影響。(註:銀聯只佔網聯 1.55% 的股權)
2. 支付寶與財付通的金融夢想夢碎:雖然支付寶與財付通都網聯的大股東之一,但在央行的監管之下,阻止了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直接連繫,間接緩慢了業務成長。不過,騰訊的財富通躋身成網聯的第三大股東,變相與支付寶平起平坐。
3. 央行爭奪數據控制權:人銀若不開設網聯,未來的消費大數據都將被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壟斷,造成數據寡頭。故此推出網聯也使爭奪了這些數據控制權的第一步,從而阻止數據壟斷。
從今年3月底至今,網聯試運行已經超4個月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網聯的資料處理技術能力還未經過“雙十一”這樣海量交易的考驗,這對網聯平台也將形成一定壓力。
參考來源:經濟參考報、新浪新聞、科技新報(林秀英整理)
原文標題:央行:网络支付业务未来将全部通过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