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無人車社會,不能罔顧大眾信心與行人安全
根據英國機械工程協會(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的研究指出,多數人(66%)坐在行駛70英里車速下的無人車時會感到不安。根據調查,在每小時70英里的無人駕駛汽車中會感到舒適的比例,25-36歲族群受測者有45%,65-74歲的受測者有13%,而超過75歲者僅有8%,顯示年輕人較能接受新科技。關於性別的差異,女性對新的科技採用較為謹慎,72%的女性受訪者會在相同情境下感到不適,男性僅有60%。而針對特殊情境的狀況,受訪者對於視障人士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唯一乘客,都感到難以接受。相似的調查,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78%的司機害怕乘坐行駛在70英里下的自動駕駛汽車。上述結果具體來說就是消費者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產生了信任方面的疑慮。
與研究調查相反,政府與相關業者則對於無人駕駛的發展感到有信心,機械工程師協會運輸部負責人Philippa Oldham指出,無人車有很多的好處,交通事故多發生在車上嬉鬧與不當駕駛所造成,靠著新的科技應用可以讓數百萬人免於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此外,駕駛者駕駛習慣,如不當煞車、怠速或加速等行為將不再發生。估計在採用無人車後,將可降低交通意外(Forbes研究指出透過採用無人車,將可減少90%的死亡車禍;ARK投資管理公司研究結果則是下降80%)、改善生產力與貿易,整個英國經濟效益每年達510億英鎊。雖然政府和汽車製造商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展現極大的野心,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包含取得社會公眾的支持。
除上述信任議題外,另一個需要予以關注的是行人安全。無人車靠雷達和影像辨識等方式達到相當於「看」的功能;但是對於行人與乘客來說,都存在壓力。傳統上,行人走在斑馬線上通常以目視方式與駕駛者溝通,並確認雙方是否禮讓。在無人車使用的情境中,並沒有駕駛人坐在駕駛的位置上,行人如何判斷無人車是否會禮讓、減速?無人車的溝通可能介於駕駛與汽車之間、車與車之間、車與行人(或甚至是車外環境);因此智慧城市、智慧道路與通訊基建設的拓建,將攸關整體無人汽車產業的發展。唯有透過對智慧基礎建設的強化才能讓無人車進行車內、車與車及車與外在環境(行人、智慧停車位、充電樁)的聯繫、溝通。目前車輛與行人的溝通沒有標準,在迎接全面無人車採用的社會前,更應該思考的是在過渡期中,無人車與一般駕駛並存下如何互動,對於行人的安全應如何兼顧。
參考來源: Electronics Weekly、Salon、Futurism、Sun Times、Forbes、科技產業資訊室(徐慶柏整理摘譯)
原文標題 :People unhappy about driverless cars
Making driverless cars safe for people on foot
How Can We Make Driverless Cars Safe for Pedestrians?
EDITORIAL: Driverless cars on the road to the future
Driverless cars‘will lead exodus to the suburbs’
10 Features Consumers Will Want To Watch Out For In Driverless 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