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自動駕駛時代來了,但可能沒有你想的這麼快!

點閱次數2:727

自動駕駛已然成為汽車產業的熱門話題,不少企業在該領域爭奪領土,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參與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 製造自動駕駛汽車,例如:Google、特斯拉、BMW、賓士等,另一類是 為製造方提供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方案,例如:博世。因此各國的進展與科技巨頭的布局,即是關心此產業者首應密切注意的。

在我國方面,首輛無人駕駛小巴EZ10在臺灣大學水源校區開放試乘。EZ10可容納12名乘客(6個座位+6個站位),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以8個小時不停,1個小時可行駛20公里,總續航里程為160公里。此巴士採用電能驅動,車身有雷達掃描防撞系統,搭配玻璃上方的攝影機和GPS定位系統,不僅能自動駕駛與偵測車輛周圍,遇到障礙物時也能自行判斷並停車。

有鑑於自動駕駛產業的升溫,巨頭們宣示對此領域發展的信心,並提出發展的目標;Google希望自家的無人駕駛汽車能在2020年量產、福特計畫在2021年前推出並銷售第4級別的無人駕駛汽車,英特爾則投入重金收購了各種關鍵能力(例如:以150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科技公司“移動眼”、深度學習技術公司Nervana、微晶片製造商Movidius和汽車公司德爾福/Delphi)。另外,英特爾計畫與BMW和大眾攜手合作,開始試驗無人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依靠人工智慧、雷達、視覺計算、監控裝置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等協同合作,一個裝置存在缺陷或罷工,汽車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很大。目前自動駕駛技術仍有需多待克服之處,例如:不能完全處理複雜的交通環境(惡劣天氣)帶來的問題,甚至是法律法規、倫理道德與成本(尤其在雷射、雷達相關技術應用之結合)等相關問題,都將拖慢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速度。

印度政府即擔憂未來將造成大規模失業,不允許自動駕駛車輛在印度上路行駛。在法律方面,美國眾議院能源委員會7月批准了一項法案,該法案將加快無需人工控制的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和推廣。不過,該法案只適用於汽車重量小於10000磅(約4535千克)的車輛,體積大的商用卡車並不適用該法案。美國《環球科學》期刊專欄作家,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學位元的機械工程師Steven Shladover認為真正的無人駕駛2075年可能才會出現。

 

參考來源:Ttech News、蓋世汽車、 AUTO汽車週刊、新浪科技、網易汽車(徐慶柏整理)

原文標題:

台湾首辆无人驾驶巴士试运营 可容纳12名乘客
朝智慧城市邁進!無人自駕巴士 EZ10 台大校區測試開跑
“自动驾驶”热潮背后的担心和疑虑
无人驾驶汽车离上路还有多远? 法律伦理都是拦路虎
美国专家:真正的无人驾驶2075年都难出现
松下利用AI技术探查并预判困倦程度 预防疲劳驾驶
芬兰将启动自动驾驶公交车的长期测试
为防印度司机大规模失业 印度禁用自动驾驶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