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國與歐洲創投市場的不同面貌

點閱次數2:526

歐洲創投雖然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但與美國創投相比,卻仍呈現相當不同的風貌,儼然是兩種不同的產業。根據PitchBook的資料,區隔出兩個5年期的創業投資循環,分析與對照2007至2011年的投資與2012至2016年退場的資料。

2007至2011年歐洲創投活動加速熱絡,投資件數由2007年的643件擴張至2011年的1,444件。相對於此,美國創投件數由2007年的2,332件至2011年3,893件。雖不比美國熱絡,但歐洲創投確實穩健擴張。而平均每個交易案,歐洲約480萬美元,美國則是690萬美元。另外,在2007至2001年間,美國與歐洲平均每個交易案的金額均有所下滑,顯示其投資的成長來自於相對規模較小的投資案件。

若是觀察美國與歐洲創投支持的退場案件,則呈現不同的面貌。從件數來說,2012至2016年整體歐洲創投退場件數為1,164件,與2007至2011年的進場總件數4,499相比,退場比例約26%。美國創投的表現相似,2012至2016年美國創投退場件數為3,141件,與2007至2011年的進場總件數13,884相比,退場比例約23%。

然而,若是從退場交易規模來說,美國則明顯大了許多。歐洲創投平均退場交易規模為6,800萬美元,美國交易規模則是高達1.98億美元。進一步觀察退場交易金額超過2.5億美元的案件數,歐洲為22件,美國則有166件。

雖然歐洲創投市場正在擴張,但仍處於「較少的投資與較小的退場」狀態。此反映了歐洲創投的現實,對歐洲創投而言,募集鉅額的基金,以及在A、B輪的高額投入將帶來很高的風險。換言之,較小規模的早期投資是為了追求合理的退場報酬。在歐洲,「好」的退場規模為1億美元,但在美國「好」的退場則是2.5億美元。

改變歐洲與美國創投市場差距的關鍵在於如何補足C輪投資的黑洞。英國投資公司Magister Advisors的創辦人Victor Basta指出幾個可以落實的建議。(1) 英國EIS減稅計畫帶動大量A輪資本投入,若能擴大稅務優惠至B輪之後,將可增加公司擴張時期的可用資本;(2) 透過具吸引力的低利債券工具,推動C輪政府融資或共同投資計畫;(3) 增加高科技人才的簽證數量;(4) 打造小型的「規模化中心(Scale-up hub)」,相對於滿足新創企業的新創中心(Startup hub),規模化中心針對百人以上的新公司,提供更適合的資源,降低擴張風險。

Victor認為,若不採取行動,歐洲創投市場需要20至30年才能到達美國的規模。反之,積極的作為將可使其發展期間縮短至10年,增加10至20家獨角獸,並為歐洲科技領域帶來500至1,00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參考來源:TechCrunch(范秉航摘要整理)

原文標題:Venture investing in the US and Europe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dus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