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如何看待人工智慧
自從 Google 人工智慧(AI)系統 AlphaGo 打敗南韓圍棋棋手李世乭後,「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腦的議題成為入門話題。創新工場的李開復在多個場合中提出對人工智慧的看法。同時,李開復新書《人工智慧來了》中提到,AI 將為人類各個領域帶來深刻變革
AI時代是顛覆的時代,50%工作面臨轉型
未來世界上 50% 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特別是重複性高、工作可量化成數位、思考時間不超過 30 秒等工作最容易遭到取代;比如助理、翻譯、保全。人工智慧如今已經可以在人臉辨識上比人精確 20 倍,因為他們已經經過了上億張臉的訓練。他舉例說,AlphaGo 戰勝了李世乭、人臉辨識和語音辨識的準確率也超越了人類,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發展歷程的里程碑,在博弈、感知方面,人工智慧的能力已經超過人類,甚至已經有了應用。不過在決策方面還需要時間。這些似乎都在宣示,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以產業領域來看,擁有天然數位數據的金融業,將會是最快迎來 AI 變革的領域,接著還包括醫療、教育等領域,也都將面臨 AI 衝擊。與其說 AI 會「取代」我們、搶走我們的工作,不如說 AI 是將工作「轉變成新的形式」。李開復認為歷史上所有劃時代科技必然引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加速推動人類發展並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儘管會有一定程度陣痛,但長遠來說,將重新調整社會結構與經濟秩序。「AI 幫我們做重複性工作、釋放我們去做更多該做的事情,」李開復說,「未來會是人類和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類工作的新時代。」
發展人工智慧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大量的資料。這基本是千萬以上的資料,所以當你聽很多人說大數據(有一萬個樣本),都是沒有用的,千萬級別的數據。
2.這時候還需要頂尖的科學家,不是一個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就可以做的。
3.要有非常清晰領域的邊界,因為人工智慧只能懂一件事情,讓它跨領域是做不到的。就像現在我跟你說「中午我不想吃漢堡」,你們都能聽懂,但是如果你跟一個人工智慧這樣跳躍領域去講,它是搞不懂的。
4.要有非常好的標註,比如你用百度時候每一次的點擊、去淘寶時每一次的購買,你在滴滴每次成功的搭上車,都是告訴系統我成功了。當你每次在百度沒有點擊、在淘寶沒有購買、在滴滴沒有叫到車,也是告訴系統這是一個標註。沒有標註的數據,意義是不大的。
5.用這麼大的數據,要有非常多的計算量,這時候人工智慧才可以形成。
他同時表示,機器的錯誤率低、成本低,所有非常有應用潛力,如前所及,在某些領域已經開始應用人工智慧,但除了擁有大量資料的網路公司,人工智慧還有影響非常多的傳統領域。
李開復列舉了幾十個擁有創業機會的領域,比如精準廣告推送。其中,他認為,最先被商業化的,應該是目前擁有數據最大的領域;金融、保險、券商、智慧投顧、AI 量化基金;而對人類有最大貢獻的,肯定是醫療;最後,最大的領域則是無人駕駛,這雖然可能是個 10 年的目標,但是當電動車、共享經濟、無人駕駛,3 件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人類經濟會產生最大最大的提升和改變。以後我們出去叫車,應該是隨叫隨到,人都不需要買車了,也不需要停車場了,路上的車變少了,空氣也變好了,這些都是一些會發生的很好的「副作用」。
創新工場在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的投資藍圖
未來 10 年出現最多的獨角獸公司,肯定是人工智慧公司,創新工場關注以下的新創企業:
1.誰有大數據,我們就投人工智慧。
2.在語音、手勢、人臉等辨識,會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自然語言的理解,可能還需要 5-10 年的時間,也就是語義方面的突破,這跟深度學習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關係,未來可能會有。
3.感測器現在很貴,很多人都說 Google 做輛車要幾十萬美元,但我深深地相信,3 年以後,就會降下來。所以,我們更願意投資那些,現在看起來很貴,但一旦量產,感測器價格就會下來的公司。
4.機器人,我們認為,任何有手、有腳、有眼、有耳朵的機器人都是不靠譜的。因為,我們被科幻小說和電影洗腦,所以認為任何長的像人的東西,都要跟人一樣聰明,一下就讓所有產品必然失敗了。所以我覺得,家庭機器人長的像個人的、像科幻小說的,這恐怕還需要接近 10 年的時間。但是,一些智慧音箱,工業商業的應用,可以快速起來。
5.無人駕駛,一定是先開始輔助人駕駛,然後人來輔助機器,最後才能達到全天候的駕駛。
封閉將成科技巨頭弱點
李開復指出,人工智慧是現在的投資風口,全世界都在良性的成長,但是現在人工智慧的投資和估值也已經泡沫化了。另外,在世界上,人工智慧領域有七大黑洞,分別是Google、Facebook、Microsoft、亞馬遜、BAT,這些科技巨頭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共享性不夠,就像是黑洞一樣,只會進去,不會分享。所以在這七個公司外做人工智慧有一定的挑戰。李開復表示,我們需要一個更開放的平臺,讓更多的創業者能用人工智慧。在年初,李開復旗下的創新工場成立了人工智慧工程院,計劃將工程技術從孵化器中剝離出來,與非 BAT 的各產業龍頭一起打造公開的數據庫平台,以吸引更多科學家及創業者。
參考來源 : 36氪、科技新報、生物谷(林秀英摘要整理)
原文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