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投資精打細算,新創獲投菁英化
美國矽谷向來被視為全球創新創業的標竿,在Startup Genome所發布的2017全球創業生態評比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中,矽谷更是無意外地奪下第一順位。然而,仔細觀察近期的發展,矽谷創業似乎越發困難。首先是飆漲的房租,矽谷平均一室一廳的單身公寓租金約在1,500至2,500美金不等,與別人合租也要近1,000美金,就算是領取高額工資,其中很大的一個部分必須繳給房東。另外,加州是美國稅率較高的州之一,收入有40%用來繳稅。若將生活其他開支算進來,就算有高收入,卻也難有積蓄。
除了高額的生活成本外,對創業者來說更大的問題是投資熱度銳減。根據Dow Jones創投研究機構VentureSource所做的統計調查,2014至2015年間,美國5,000多家科技創業公司總共獲得了75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大部分集中在294家新創企業身上。而這294家企業每家獲得的融資均超過5,000萬美元。其中73% (216家)在2015年之後未能獲得新的投資;僅12%新增獲投;8%完成或正在IPO;7%則被收購。2016年美國科技創新公司所獲得的總投資額與前一年相比驟降30%。
環環相扣,創業環境的艱困,新創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挑戰。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最近幾乎每一周都會出現原本資金充足的創業公司大量裁員或倒閉的消息。在銀彈後繼無力的情況下,應用程式搜尋引擎Quixey在獲投1億多美元後倒閉了;人力資源軟體公司Zenefits獲投5億多美元後也裁掉了近一半的員工;部落格平台Medium獲投1.32億美元後也解雇了三分之一的員工。
對於那些站在「山頂」上的新創標竿,如Airbnb、WeWork等高估值企業,或具有明確(已驗證)盈利方式的新創企業,依然吸引著大量資金的湧入。然而,仍舊在山腰上不停掙扎,以及早已下山回家的新創企業,多如牛毛。投資人(創投與天使)站在獲利的角度,對這些企業已失去興趣,新創獲投菁英化的趨勢明顯。Khosla Venture的投資者Keith Rabois指出,現在有一群人人都想投資的新創公司,但也有一大群公司幾乎沒人願意投資。換言之,創投資金其實仍然充足,但是對於許多之前看起來相對安全的「邊際」交易案件,投資人現在已經不願意碰了。
在兩年前網路經濟快速擴張時期,創投公司都鼓勵新創企業迅速擴張,在最短時間內排除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但現在由於資金減少,投資人也越來越精打細算,能快速轉虧為盈的企業較能獲得青睞。新創企業也必須要更懂得如何提升吸引力,擺脫創業的迷思。
參考來源 : 數位時代、第一財經(范秉航摘要整理)
原文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