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風險多 贊助之前多三思
桌上遊戲募資專案「Retreat」因宣傳影片爆發爭議而引起外界關注,究竟贊助者在進行贊助前必須知道的注意事項,群眾募募將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募資基石來自信任,小心提案方畫大餅
良性的群眾募資必須建立在流程透明化的前提之下,讓贊助者願意「相信」發起人的誠意,進而選擇進行贊助,以過去以群募貝果募資案「艾薩克傳x永恆典藏」為例,前前後後針對該專案進行了42次的進度概況更新,讓贊助者對募資產生信賴是專案發起人的責任。
「Retreat」則是群眾募資中的爭議個案,該專案的達標金額僅僅只有新台幣 1000 元,但是提案內容卻包含2019年上映的電影,發起人宣稱該專案僅由數人組成的團隊負責執行,以電影拍攝所需人力和資金方面,「Retreat」團隊現有的人力及募得資金來說很難完成電影拍攝,也很難讓贊助者「信任」成品的產出。
贊助之前想一想,目前台灣法規難保障
目前台灣常見的幾個群眾募資平台,其運作模式比較偏向於「預購」的概念,同時也具備一點捐贈的性質,以法律來說有可能會被認定為買賣關係,一旦對方延遲交付或無法交付產品時,將會牽涉到民法上的債務不履行,提案方須確實完成履行提案內容的約定,否則贊助方可以提出要求解除契約,或請求損害賠償。
群眾募資也需要承擔成品不符期待的風險,舉例來說,如果贊助方不滿意募資結案收到的實際成品,例如品質好壞、外觀美醜⋯⋯等因素,因為提案者通常於提案時產品尚未完成,甚至還只是初期的構想,其實很難追究提案方的責任。而以現行民法角度來說,除非贊助方、消費者能夠證明收到的產品與當初概念有任何不符之處、或是明顯不一致的落差,才有機會進行主張。
呼籲民眾在贊助之前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群眾募資畢竟不是單純的買賣,本質上具有部分捐贈、贊助專案的精神,因此贊助者也應評估這個專案達成之可能性,以及自己是否能夠承擔風險,再去參與募資。
參考來源 : ETtoday
原文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