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行動支付揭開多元格局的新頁,Apple Pay隆重登場

點閱次數2:933

隨著iOS 10.3版本更新釋出,3月29日Apple Pay正式上線,台灣成為全球第14個開放的國家,相關新聞更是橫掃各大版面,一場行動支付大戰似乎山雨欲來。但說到底,Apple Pay其實就是讓信用卡脫離實體、綁定到iPhone,使信用卡從「卡片」的形式轉換為手機。功能上等同於信用卡,在收單環境仍未普及的情況下,目前使用的方便性甚至不及傳統信用卡。此外,約30%的iPhone市占率以及20%的信用卡交易占比,均限制了Apple Pay的潛在用戶。但未來預期逐步開放的金融卡與電子票券(如悠遊卡)服務,Apple Pay將可更具實用價值。

硬體來說,目前適用Apple Pay的載具包括iPhone 6以上的手機、iPad Air 2、iPad mini 3、iPad Pro以上的平板及Apple Watch。與國內7家銀行業者(國泰世華、中國信託、玉山、渣打、富邦、台新、聯邦)合作,可綁定最多8張信用卡。付費過程來說,一種是在支援Apple Pay的實體商家,以iPhone或Apple Watch靠近感應式刷卡機,裝置就會自動跳出通知,並要求使用Touch ID或輸入密碼認證,相關的消費明細也會記錄在Wallet裡或由銀行以簡訊通知。第二種方式是透過Safari,在支援的電商網站以Apple Pay付費,再轉透過iPhone或Apple Watch認證。第三種則是在App內購買選擇以Apple Pay付款,同樣以指紋認證身分。

另外,與使用傳統信用卡一樣,Apple Pay在進行實體感應時不需要網路。在資訊安全上,當卡片獲得核准,銀行或其授權的服務供應商會建立一組裝置專屬的「裝置帳號號碼」,並將其加密後傳送至Apple。解密必須要透過裝置內的實體認證晶片Secure Element,儲存付款資訊,Apple無法將其解密。「裝置帳號號碼」獨立於iOS與watchOS之外,不會存放在Apple Pay伺服器上,同時也不會備份至iCloud。

根據官網訊息,Apple Pay已有多家通路可接受付款,但依現在全台約12萬台感應式讀卡機、約6萬家店裝機的規模來看,使用範圍不算廣,例如7-11無法收受、全家目前也只能接受台新卡。雖說如此,在民眾好奇心與零門檻的驅使下,Apple Pay上線第一天仍引發不小騷動。中國信託上線2小時超過1萬張卡綁定,不少銀行認證密碼鎖系統過載,只能改以人工方式驗證,甚至有數家銀行的客服部門亦出現滿載的狀況。

Apple Pay目前未對服務收取手續費,而國內銀行則是目標一致、樂觀其成,期待與行動支付攜手將信用卡市場的餅做大,將傳統刷卡機汰換成感應式刷卡機。未來隨著Android Pay、Samsung Pay等參與者的加入,台灣行動支付場景將更加熱鬧,但誰才會是最終贏家,決定權掌握在所有消費者的身上。

 

參考來源 : 數位時代、TechNews(范秉航綜合整理)

 

原文標題 : 

台灣可能會是Apple Pay樂園的三大理由

(更新)Apple Pay 正式上線,常見問題與資訊整理

銀行系統、客服大過載,Apple Pay 成功引爆台灣行動支付熱潮

Apple Pay 正式在台灣上線,可於 6 萬店家快速感應結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