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缺乏剛性需求,穿戴裝置廠商各尋出路

點閱次數2:783

穿戴裝置的先驅者Jawbone,曾歷經風光的時期。以藍牙耳機與音箱為主要產品的Aliph於2011年發佈了UP系列的健康手環產品,並在同年將公司的名稱改為Jawbone。到目前為止,Jawbone共獲投近9.51億美元,投資方不乏知名創投,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紅杉資本、凱鵬華盈、摩根大通、Mayfield、Khosla 等。然而,在穿戴裝置市場競爭激烈,欠缺剛性需求下,Jawbone不但未能替這些投資者賺取高額報酬,累積的資金也都燒得差不多了,其經營危機一直揮之不去。

根據 IDC 統計的資料顯示,去年第三季Jawbone在穿戴裝置市場佔有的份額已排除在五名之外,銷量排名前五的公司為Fitbit、小米、Garmin、Apple與三星。而其死對頭Fitbit在最近這幾個月更分別收購了Pebble與Vector,擴大智慧穿戴裝置的版圖。因此,Jawbone期待能透過轉型,替自家產品找出一條出路。

根據TechCrunch報導,Jawbone即將完全退出普通消費級智慧手環市場,此後將轉向運動醫療領域。未來Jawbone將為臨床醫生及醫療供應商生產醫療產品,並提供相應服務,轉做利潤率更高的2B醫療服務,推出軟硬整合,並綁定長期服務的經營模式。

但不論如何,穿戴裝置市場早已今非昔比。曾被認為是取代智慧型手機的高科技寵兒,如今卻失去大眾的青睞。Fitbit公布去年第四季財報顯示,其銷售收入未及華爾街預期,並且出現虧損。同時,宣佈占員工人數 6%的裁員計畫。其他大廠如微軟早已暫停智慧手環項目;Intel將縮小穿戴裝置業務;Motorola宣佈停止其智慧手錶產品線的更新。IDC在去年10月所公佈的資料就已顯示穿戴裝置的總出貨量較2015年同期縮水51.6%,而其中大多數的都是利潤相對較低的智慧手環。

穿戴裝置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剛性需求,消費者對智慧手環基本上是可有可無,尤其是對那些沒運動習慣的民眾。而廠商欲切入高毛利的市場時,缺必須面對Apple這個善於創造利基市場的強大對手。雖然Apple Watch第三季銷量同比暴降了71%,但9月份推出的第二代Apple Watch卻創下不錯的成績。根據Canalys的統計,2016年第四季智慧手錶市場總額約30多億美元,而Apple Watch就占了近八成,營收高達26億美元。Canalys估計,Apple在2016全年吃下全球智慧手錶市場50%的份額,出貨量達1,190萬。

面對強大的對手與日漸模糊的市場定位,穿戴裝置廠商除了尋求異中求同,合作找尋生機外,亦期待透過產品轉型,切入其他領域,尋求利基市場。然而,不論選的是哪條道路,2017年,對於穿戴裝置廠商來說,恐怕將是長路漫漫。

 

參考來源 : TechCrunch、engadget、TechNode、雷鋒網(范秉航綜合整理)

 

原文標題 : 

Jawbone looks to drop consumer wearables for clinical services

Jawbone 據指要轉攻醫療用市場

不做手環做醫械,到底是Jawbone自己不行,還是可穿戴設備行業不行?

可穿戴設備鼻祖Jawbone轉型:放棄運動手環,轉攻醫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