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叫車服務2016年獲投金額下滑

點閱次數2:668

運輸網絡公司(TNCs)能使顧客依需求叫車與提供共乘服務,儘管到現在已經是耳熟能詳的概念,但到了2016年它仍然能吸引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這個領域的巨頭的Uber與滴滴出行正在燃燒資本,因為他們正在新市場採用補貼促銷的手段,進軍國際,並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渴望爭取成為行動即服務的領頭羊。

CB Insights定義叫車服務領域為提供線上平台,使乘客能依其需求叫車與搭乘一般汽車或較大的休旅車或巴士到達目的地的公司。

年度投資趨勢

叫車軟體服務是新興領域,投資從2014年起開始明顯增加,到了2015年因多件鉅額投資與獨角獸募資,使得投資件數與金額到達峰值,其中投資件數上升47%到69件,投資金額更是飆升154%至134億美元。但至2016年投資交易活動下降19%至56件,而投資金額則下滑19%至108億美元。

投資人對於愈來愈叫車服務新創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獲利模式產生質疑,例如: Sidecar, Shuddle與Karhoo,其中Sidecar從2015 年12 月31 日起停止了服務,通用汽車收購Sidecar 的技術和資產。甚至是獲投成績還不差的Ola也考慮調低估值。整體而言,叫車服務領域的投資件數與金額依舊維持在相對高點,投資金額仍超過10 0億美元。

當然,這令人印象深刻的獲投數據,背後是因有幾件鉅額的投資案,光是叫車服務前二大巨頭企業Uber與滴滴出行,就占了整體領域獲投金額的絕大部分,大者恆大的現象在此領域更為明顯。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這兩家公司每年獲投的金額就幾乎占了大部分的年度投資,光是2016年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就對Uber投資金額就高達35億美元,占了2016年總資金的近三分之一。從下圖來看,二家獲投的總額就幾乎是該領域總獲投資金。

投資地區的占比

自2012年起,全球叫車服務領域的地區投資交易件數占比,就較其他領域更為平均,反映了運輸機會具有全球化規模與運營本地化的特性,就也是Uber中國最後賣給Didi出行的原因。

叫車服務的投資件數前幾大國家為美國、中國、印度,自然也培養出一些獨角獸企業,但其他地區也有顯著的交易活動,例如總部位於杜拜Careem,剛剛在2016年12月獲得3.5億美元的投資後,晉升為獨角獸。

參考來源: CB Insights Research Blog(林秀英摘譯)

 

原文標題:

Hitting The Brakes: Ride-Hailing Deals, Funding Fall In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