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調降企業稅 川普 打算大砍75%企業法規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上任首日(23日)接見美國企業領袖時表示,新政府將砍掉75%或是更多的法規,同時重申調降企業稅的承諾。
川普在白宮接見10名美國企業資深高階主管時,重申他在競選時期矢言刪減企業法規的承諾,他稱企業法規「已經失控」。白宮發言人並未回應川普將砍掉哪些法規,或是75%是如何計算。
川普在會中表示:「美國將大幅削減法規限制。」與川普會面的企業領袖包括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和運動用品新興品牌Under Armour執行長普蘭克(Kevin Plank)等。
據白宮這份內容廣泛的聲明顯示,川普亦重申競選時期開出的減稅支票,他計劃將企業稅由現行的35%,「大砍至15%到20%」。他也表示將獎勵把製造工作移回美國的企業,而且將對在海外生產的產品課徵邊境稅。
聲明內容反映川普在競選時期所說,上任後他將提振美國製造業,而且重新談判貿易協定,但這並不代表他將捨棄自由貿易。川普在宣誓就職首日便火速發布聲明,美國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將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川普表示:「我們想要將製造工作帶回美國,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做國際貿易,我們希望產品能在美國生產。」
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執行長利弗瑞斯(Andrew Liveris)在會後表示,與會的企業領袖將在30日後提出提振美國製造業的建議方案。
川普團隊已經成功說服聯合技術(United Technologies)旗下空調大廠開利(Carrier),將部分工作機會留在美國,放棄將生產線移至墨西哥的計畫,以換取700萬美元的減稅優惠。
然而民主黨和利益團體對於川普將大砍前任總統歐巴馬的環境保護法,以及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等感到深切憂慮。
補充:透視川普的減稅方案(魏啓林/經濟日報2016-11-28)
綜觀川普在選舉中提出的政見,貿易保護可能引起貿易夥伴相互報復,導致全球經濟成長遲緩,也會造成美國進口商品上漲,使中低收入民眾未來承受更高的生活費用,導致通膨隱憂,殊為不智;而激進排外的移民政策亦將使美國長期勞動力更新不足。除此之外,川普的財政政策是有助經濟成長的。
川普的擴大基礎建設第一期就約5,500億美元,主要做為交通建設,如布建更新全國老舊的鐵路公路交通網路;而全面減稅將刺激民間的投資與消費,由此創造全國的總需求。對於連年經濟低迷、追求創新投資、亦將進行租稅改革的台灣頗值參考。
川普計劃推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政見,可分述如下:
(1)降低個人所得稅率由現行的每戶七級累進稅制(10%→39.6%),改革為12%(7.5萬美元以下)、25%(7.5萬美元到22.5萬美元)、33%(22.5萬美元以上)之三級制。
(2)將個人所得的免稅基準標準扣除額加計特別扣除額,增至個人為2.5萬美元,夫妻合併申報扣除額為5萬美元,並廢除個人最低稅負制,如此,美國大約50%的家庭可以免課所得稅。
(3)股利與資本利得稅分離課稅,稅率最高設定為20%。
(4)廢除遺產稅,但死亡時仍持有1,000萬美元以上之資本利得資產部份除外。
(5)廢除為補助歐巴馬健保而對企業投資利得課徵之3.8%健保稅。
(6)營利事業所得稅由目前累進最高的35%,一律降為15%,並廢除營利事業的最低稅負制。
(7)美國海外企業的累積盈餘匯回美國之稅率降為10%,同時修正目前美國海外子公司採盈餘直至匯回才課的遞延課稅制,未來海外子公司均改採獲利年度立即課稅制度,如此將誘發美國產業回流,加速美國的再工業化,提昇整體就業與薪資水平。
川普預期此一減稅計畫總規模約4.4兆美元,這些稅制改革未來實際可能執行多少,無人知曉,大選中卻誘發了不少美國隱性選民,成為川普勝選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基本而言,對個人所得全面減稅,可提升整體消費水準,對企業減稅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則可帶動民間大幅投資,並促使企業將滯留國外的獲利匯回,可能鼓舞美國景氣於短期快速復甦。
目前美國廠商滯留海外資產約為2.5兆美元,過去因美國高稅率,許多美國企業藉由收購海外公司,將公司總部移至海外,享受「稅收倒置」後的低稅率。此一海外利潤回流美國之政策若成功,則將刺激對美元的需求,導致美元上漲,全球金融可能趨緊。
惟川普的大幅減稅政策十年內可能使聯邦稅收短徵9.5兆美元,政府勢需減支20%,始能弭平財政缺口,目前除了撙節政府浪費,取消歐巴馬健保減少醫療補助外,主要依賴經濟成長後,以擴大稅基之稅收成長來彌補。從這點我們也看出,川普追求傳統共和黨的「小政府」思維,川普經濟學則以追求快速經濟成長為美國當前首要目標,希望透過此一稅制改革,可以在未來十年增加2,500萬個就業機會,並維持美國經濟成長率平均在3.5%以上。
參考來源: 工商時報、經濟日報
原文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