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從滴滴價格亂象看共享專車營利壓力

點閱次數2:742

併購Uber中國成為共享專車市場龍頭不到5個月,擁有更多定價話語權的滴滴終於可以開始在三足鼎立競爭時期想做卻未敢做的事——漲價。目前一二線城市的專車均有不同程度價格上調情況。對於調價標準以及其中細則,滴滴並沒有過多解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滴滴頻繁調價背後折射出的是資本冷卻之後,平台面臨的盈利壓力。

根據中國IT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年中國專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三季度,中國專車市場整體規模繼續成長,而滴滴出行專車活躍使用者占比達96.7%,訂單量市場份額達到94.6%。在壟斷市場的情況下,滴滴擁有更多定價話語權。然而漲價後市場負面回饋不斷,使用者認為專車的價格已和當地計程車不相上下,有時甚至更貴,儘管滴滴對此現象已做出回應,表示漲價乃因應尖峰時段、或者接單司機數量過少、距離過遠,為鼓勵訂單成交所做出的調整,卻並未解釋漲價的幅度及根據,因此使用者認為,在調幅標準不透明的情況下,滴滴有趁勢壟斷市場恣意而為之嫌。如漲價是為了藉機哄抬以牟取利益,滴滴實則違反了共享經濟的彈性精神,淪為出租車公司,市場因而出現「滴滴打劫」的負面批判。

分析指出,中國頒布的新政:僅擁有本地戶籍和牌照的司機方可於該城市執業─此規定使滴滴符合規範的司機數量驟減,以一線城市上海為例,41萬名滴滴司機中僅1萬名左右擁有上海戶籍,加上農曆新年司機返鄉等因素,促使供需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緊繃冰點。此一情況同時反映了共享經濟的問題所在:

一、使用需求的週期性特徵:使用共用經濟產品的人,不同於其他網路商品一樣存在平衡交易的情況,反之,需求最大的時候往往是供給最少的時候,以網路叫車為例,下雨天或者上下班尖峰時間,平台都會用加大補貼的形式刺激司機增加供給,但是隨著平台燒錢力度的降低,這種措施逐漸消失,在缺乏針對性措施的加持下,這種供給與需求的週期性不相符的問題也明顯惡化。

二、空間分配不均。使用網路叫車或者其他共享經濟的人往往會發現,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或者蛋黃區叫車十分容易,但是在住宅或商業區卻難以叫到車,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司機會選擇在自家附近接單,而某些需求量大的商業區卻因為容易塞車,成為誰都不願意去的盲點。雖然,某些機制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空間分配的盲點卻始終存在。

三、政策性的制約增大。對於共用經濟,在其發展之初由於較為新穎,大部分的政策與規制都不會對其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其發展的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政策規範就會逐漸出現,雖然政策規範對於市場的良性發展作用很大, 但在某些方面,卻會影響消費者體驗。如果規範力度較大的地區,甚至將會大範圍的導致符合要求的供給者大幅度減少,最終的結果就是使用者數量劇烈下滑。

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來,一直通過資本進行快速擴張,四年多來,先後進行超過七輪融資,在最近一輪融資中,從中國人壽、Apple等投資者手中融得了45億美元。去年8月吞併Uber中國團隊之後,滴滴的估值已經達到350億美元。完成登頂之後,滴滴不知不覺走到了IPO重要關口。市場傳言預將於2018年下半年在美國上市,屆時估值將達800至1000億美元滴滴。儘管此一傳言的真實性仍待確認,但在融資七輪後若不進行IPO,滴滴恐難順利出場,因此上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滴滴做為共享專車平台,主要的盈利模式通過平台收取一定服務費用,這部分盈利需要填補之前專車大戰所造成的資金缺口。然而隨著滴滴減少使用者補貼金、價格明顯調漲、司機收入減少等問題浮現,司機和使用者明顯都在逃離平台,反映供需平衡以及營利問題是滴滴現下做為平台角色最大的兩難。如今滴滴緊急宣布取消「建議調度費」的功能,對市場做出讓步,但這份姍姍來遲的妥協能否及時挽救使用者,答案顯然有待商榷。

 

參考來源: 投資界、搜狐財經、金融界 (楊孟芯綜整)

 

原文標題: 

從“打車”到“打劫”,滴滴一下怎麼不能出發了?

走到了IPO重要關口 滴滴只好妥協:階段性取消出租車“建議調度費”功能 !

滴滴價格亂象 折射盈利壓力